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中医养生 >

宝宝经常生病怎么办?

更新:2025-02-08 02:53编辑:bebe归类:中医养生人气:0

一、宝宝经常生病怎么办?

不严重也要去看医生 不然会导至大病的 希望大家多多注意

二、宝宝生病应该怎么按摩穴位呢?

如果孩子是风寒感冒宝宝感冒发烧穴位按摩的方法一: 可采用清肺经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300次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三、怎样让小孩少生病

小孩子的免疫力比较低!在带孩子的时候,要注意适量增减替换衣物!因为孩子的新陈代谢比较快,稍微运动就会出汗,所以里衫容易汗湿,等运动过后不热了,里衫就黏在皮肤上,所以容易着凉!因此,运动后要留意出汗情况,换换里衣!洗澡时间要早些,不要像大人的作息时间,以免病邪入侵.洗头后要迅速擦干,以免着凉!食物不要太过油腻,爆炒,煎炸食物少吃!

四、宝宝老是生病时怎么回事啊!

您好,中医认为孩子经常生病,是因为脾胃功能失和,导致的抵抗力下降,另外抗生素的使用也会降低孩子的抵抗力,造成经常生病,经常带孩子去户外活动,给孩子吃一段时间山药莲子(去掉芯)粥,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提高抵抗力!

五、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

发热是指小儿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很多急慢性症证均有发热的症状。故朱丹溪:“凡小儿有病皆热”。王肯党:“小儿之病,惟热居多”。 讨论发热首先当知发热和热证并非一个概念。发热不一定是热症,而热症也不一定发热。所谓发热是以全身或部分肌肤灼热为特征,即体温高于37.2℃者均属发热范畴。热证不在本篇讨论范围。 小儿发热证可分为两大类:外感发热和里证发热。 外感发热包括: (1)外感风寒:张仲景:“今夫病者皆伤寒类也。”主证:发热、无汗,头身疼痛,恶寒不渴,咳嗽,鼻流清涕,指纹红或青色,脉浮紧。治宜辛温发表。方用清苓散。 (2)外感风热。钱乙:“风热者,身热而口中气热,乃风邪外感也。”主症:发热,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吐浊痰,口唇红,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召散。 (3)暑邪表证壮热,汗出蒸蒸,口渴饮引,头晕,目视昏花,心烦,躁忧不安,不寐,面垢,咳嗽,面红唇红,舌红苔白,大便秘,小便赤短少,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芳香化浊。方用清暑汤加减双花20g 连翘10g 天花粉15g 赤芍10g 滑石20g 甘草10g 车前子10g 泽夕15g 竹叶5g 如热甚,加生石膏50g 人参5g 呕吐加荷叶15g 夹湿困倦懒言纳呆便溏,加苡仁15g 佩兰10g 藿香15g 咳嗽加杏仁10g 贝母10 马兜铃10g。 里证发热包括: (1)阳明经热证。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唇红苔黄燥,治宜生津清热。方用白虎散加减:生石膏100g 知母15g 甘草10g 粳米50g 汗多出现无力气短头晕加人参10g。 (2)阳明府证。壮热,大便燥结,神昏谵语,舌红苔燥,脉沉实。治宜通腑泻热。方用牛郎散。里热重方用凉膈散加减芒硝10(单包,冲服)大黄10g 枝子15g 连翘g 元芩20g 甘草10g 薄荷10g 竹叶5g 莲心10g。或用三承气汤,即调胃承气汤:芒硝 大黄 甘草,用于燥咳而不痞满者。大承气汤:芒硝 枳实 大黄,用于痞满燥实坚具见者。小承气汤:川朴 枳实 大黄,用于痞满燥而不实者。 (3)心脾积热。发热,烦躁不宁,口渴面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滑数,指纹青。治宜清心泄热。方用导赤散。生地20g 木通15g 生草稍10g 竹叶5g 亦可用黄连解毒散。大便秘结者用牛郎散。 (4)伤食发热。发热,大便秘结,手心腹部热,脉滑,唇红,指纹紫滞,不欲饮食,夜卧不宁。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五消散,大便秘结,用牛郎散。 (5)气阴两燔发热。壮热,口渴,烦躁,汗出,身见疹点,大便秘,小便短赤,舌绛苔黄,脉洪数。治宜清气凉营。方用玉女煎加减,玄参15g 寸冬15g 生地20g 知母15g 生石膏30g 气分热感重用石膏 营分热感重用生地加丹皮10g 斑疹现加犀角(水牛角)。重用生地。热感动风见抽搐神昏谵语、冲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6)阳虚身热。热势不显,身热肢冷,倦怠懒言,气微,汗出便溏,唇淡舌淡,舌苔滑,脉微,治宜宜气假脾。方用扶脾紫金散。酌加附子,或用桂附理中汤。肉桂5g 附子5g 或用桂附理中汤。肉桂5g 附子5g 人参5g 白术15g 干姜5g 甘草10g。 (7)阴虚发热,低热,午后或夜间发热重,五心烦热,颧红盗汗,体瘦唇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退热,方用秦艽别甲汤,秦艽10g 别甲15g 地骨皮15g 银柴胡10g 当归15g 青蒿10g 知母10g 乌梅7个 功劳叶10g 白芍15g 二冬30g,肝阴不足,可用一贯煎加减:沙参 杞子 当归 生地 川栋 寸冬,哥或用地骨皮散加减:地骨皮15g 知母 10g 银柴胡 5g 太子参10g甘草 5g 元苓 10g 别甲 15g 赤茯苓15g 石 15g 玉竹 10g 女贞子 15g天冬 15g 沙参 10g (8)血虚发热。身热夜甚,面色苍白或萎黄,两颚红,口干烦渴,口唇爪甲色淡,舌淡苔白,脉虚,治谊养血,方用四物汤合一贯煎加减。熟地 50g,白芍 20g,当归 30g,川蓼 10g, 沙参 15g, 杞子 20g, 川拣 10g, 寸冬 15g, 黄氏50g 。 (9)半表半里发热,胸肋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柴胡10 半夏 10 人参 5 干草 10 元涔 20 剩姜3大片 大枣7枚。杨大夫

下一篇:小儿推拿真的有那么神气吗? 上一篇:高血压的中药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