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的饮食宜忌是什么内容呢?
饮食宜忌是指饮食调和、饮食卫生、饮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是饮食养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饮食所宜一是食宜新鲜。新鲜、洁净的食物,既保持了其中的营养成分,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同时还防止了病从口人。若进食了腐败变质或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必定会损害机体,导致胃肠等疾病的发生。
如《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提倡讲究饮食卫生,不吃不洁净和腐烂的食物,避免食之有害。
二、是食宜细软。孔子曾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细软的食物,易于消化吸收,不会损伤脾胃。而坚硬之食,消化较难,特别是筋韧的肉食,不煮软烂,更易停滞伤胃。
故《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明确指出:“一切肉惟须煮烂”。
三、是食宜细嚼缓咽。进食时应从容缓和,细嚼慢咽,这对消化有很大帮助。因为在细嚼缓咽过程中,使口中唾液大量分泌,能够帮助胃的消化。同时,细嚼使食物充分磨碎,减轻胃的负担;缓咽能避免急食暴食以及吞噎、呛逆现象的发生。
所以《养病庸言六务》说:“不论粥饭、点心、肴品,皆嚼得极细咽下”。
四、是食宜专致愉悦。《千金翼方养性禁忌》中说:“食勿大言”、“饥不得大语。”说明古人主张进食时要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不可一边吃饭一边思考其他事情,或边看书报边吃饭等,如此心不在“食”,既影响了食欲,纳谷不香,又不利于消化吸收,久之还会引起胃病。
乐观愉快的心情可使人食欲大增,并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反,如果在忧愁、悲哀、愤怒等情况下勉强进食,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乘犯脾土,妨碍脾胃纳运功能,出现食欲不振或脘腹胀满疼痛等症。所以古有“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人之当食,须去烦恼”之说。另外,在食后保健方面,还有食后宜漱口,可以除口臭,防龋齿,保持口腔清洁;食后宜摩腹,以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加强胃肠的消化功能;食后宜缓行,有利于胃肠气机流通,增进消化吸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