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运动是什么意思?
一、有氧运动是什么意思?
“有氧运动”指由人体大肌肉群参加的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有氧运动既能高人的心肺功能、增强耐力素质,又能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控制合适的体重。尽管所有的体力活动都具有保健作用,如:散步、打拳等低强度的体力活动;但是要想提高耐力素质、增强心肺功能就必须进行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既要有强度,也要讲适度。一般来说,有氧运动的强度必须达到最大心率的75%以 上。但由于大多数人很难在活动时准确测量自己的心率,因此,我们特向人们推荐使用“自觉用力平分法”来控制运动强度。“自觉用力”的字面意思是“用力时的自我感觉”。凡体力活动,随着活动强度的加大,人们会有从“很轻松”、“比较轻松”逐步过渡到“有点累”、“比较累”以至“很累”的感觉。活动中感到“有点累”的强度实际上已经达到有氧运动强度的要求。换句话说,“有氧运动”就是人们在活动时感到“有点累”的运动,此时,正常人的运动心率大约在最大心率的70%-75%之间。
另外,“谈话试验”也是防止运动强度过大的一种方法。所谓“谈话试验”是指进行有氧运动时,锻炼强度如果适中,则锻炼者还能与身边的同伴进行交谈。总之,“有点累”和“谈话试验”对适度地掌握运动量都是行之有效的。
具有代表性的有氧运动包括: 慢跑、游泳、健美操、登山、越野行走、跳绳、各种球类运动以及快步走等。青年人最好进行慢跑锻炼;中老年人最好进行“快步走”锻炼。因为“快步走”既不需要特殊条件,又不会对骨关节造成损伤。快步走时,步伐要大,并用脚跟着地。这样,会对骨骼产生一定的机械刺激,具有撞击性运动项目的特点,对于增强骨骼强度、防止骨质疏松具有良好的效果。
有氧运动的最低要求是:每天运动的累计时间不能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次数不能少于3次。只有达到这样的运动时间和频率,才能有效增强耐力素质。每周少于3次,每天少于30分钟的运动很难提高人的耐力素质。
二、请教什么是有氧、无养运动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足够的条件下进行的运动。机体能量的供应主要来源于脂肪的有氧代谢。常见的有氧运动有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有氧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增强肺活量和心脏功能。如果我们从事的运动比较剧烈,如百米冲刺、俯卧撑、举重等,有氧代谢不能满足身体需求的能量,此时身体内的糖就会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的能量以满足身体运动的需求。这就是无氧运动。弄清楚了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区别,对于选择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你是为了减肥而运动的话,无疑应该选择有氧运动,否则一切只是徒劳,因为无氧运动是不消耗脂肪的。但无氧运动却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塑造肌肉线条,增加肌肉力量。为了形体美,建议有氧运动及无氧运动相结合进行。无论你进行的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要把握一个度,就是运动的量,因人而异,切莫超过身体的负荷,否则有害无益。形体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无论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都要持之以恒的。
三、什么叫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又何须别
有氧运动(AEROBIC EXERCISE),简单来说,是指任何富韵律性的运动,其运动时间较长(约15分钟或以上),运动强度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最大心率之75%至85%)。 有氧运动的目的在于增强心肺耐力。在运动时,由于肌肉收缩而需要大量养分和氧气,心脏的收缩次数便增加,而且每次压送出的血液量也较平常为多,同时,氧气的需求量亦增加,呼吸次数比正常为多,肺部的收张程度也较大。所以当运动持续,肌肉长时间收缩,心肺就必须努力地供应氧气分给肌肉,以及运走肌肉中的废物。而这持续性的需求,可提高心肺的耐力。当心肺耐力增加了,身体就可从事更长时间或更高强度的运动,而且较不易疲劳。 有氧运动可使人体吸入比平常多十几倍的氧气,多吸入氧可使体内血红蛋白数量增多,肌体营养物质充足,肌体免疫细胞防御病原体能力明显增强;有氧运动还能加快体液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并将体内的铅、铝、苯、酚等致癌物质和其他有害毒素排出,从而大大地减少体内的致癌、致病因子。 有氧运动能明显提高大脑皮层和心肺系统的机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保持充沛的活力,并且使体内一些具有抗衰老的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数量增多,有助于延缓肌体组织衰退和老化的进程。 适宜的有氧运动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颇有裨益。实践证明,长期从事有氧运动锻炼的人,其体内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下降45%左右,运动时射血量是安静时的3倍以上,肌体的脂肪含量明显减少。这是由于有氧代谢运动,不仅能明显改善心脏的营养和脂质代谢,使动脉壁保持一定的弹性,而且能使体内血液产生较多的具有抗动脉硬化的物质——高密度脂蛋白(HDL)。该物质可有效防止脉管壁上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所以,通过有氧代谢提供能量的低中强度运动称为有氧代谢运动(有氧运动);由无氧代谢提供能量的高、超强度运动则称为无氧代谢运动(无氧运动)。 什么叫有氧运动,什么叫无氧运动?大多数健美运动员和健美爱好者只解其表,不解其理,训练中一般是盲目听从,对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过程并不十分明确,以致影响了训练的自觉性和训练效果。本文就有氧和无氧运动能量代谢的特点作一分析,以助大家释疑解惑,从根本上了解健美运动的特点,提高训练的自觉性。要了解有氧和无氧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得从的作用谈起。 三磷酸腺苷(简称ATP)是肌肉活动唯一的直接能源,也是人体其它任何细胞活动(如腺细胞的分泌、神经细胞的兴奋等)的直接能源。ATP贮存在细胞中,其中以肌细胞(肌纤维)为最多。ATP由一个称为腺苷的大分子和三个较简单的磷酸根组成,后两个磷酸根上有高能键,键上贮有大量化学能,故ATP这类化合物又称为高能磷化物。当ATP末端一个磷酸键断裂时,便释放出能量,使细胞做功或完成其生理功能。 肌肉活动时,贮存在肌纤维中的ATP在ATP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无机磷(PI),释放出能量,牵动肌丝滑动,使肌纤维缩短,完成做功。但肌肉中ATP的储量较少,必需边分解边合成,才能不断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使活动得以持久。事实上ATP一被分解就立刻再合成。再合成所需的能量,根据运动的具体情况,来源有三:一是磷酸肌酸分解放能;二是糖原酵解生能;三是糖和脂肪(还有部分蛋白质)氧化生能。 1、磷酸肌酸的分解。磷酸肌酸(简称CP)是贮存在肌纤维中与ATP紧密相关的另一种高能磷化物,分解时能放出大量能量。当肌肉收缩且强度很大时,随着ATP的迅速分解,CP也迅速分解放能,以使ADP和PI合成ATP。肌肉在安静状态下,高能磷化物以CP的形式积累,故肌细胞中CP的含量约为ATP的3-5倍。尽管如此,其含量也是有限的,CP全部分解时只能维持数秒钟的剧烈运动,必须有其它供应ATP再合成的能量才能使肌肉活动持续下去。CP供能使ATP再合成的重要意义,不在其含量,而在其快速可动用性。由于CP既能迅速分解放有,又不需氧、不产生乳酸,故它与ATP一起在供能系统中称为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 CP和ATP不能直接用作营养补剂,因为其分子过大,不能被人体吸收。而一羟基肌酸能被人体直接吸收,进入肌细胞合成CP,进而为合成ATP所用,供给肌肉活动的能量,对力量锻炼有一定的良好作用。 2、肌糖原的酵解。运动持续时间在10秒以上且强度很大时,机体所需的能量已远超出磷酸原系统所能供给的,同时机体的供氧量也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这时运动所需ATP再合成在能量就主要靠糖原酵解来提供了。糖酵解以肌糖原为原料,在把葡萄糖分解成乳酸的过程中生成ATP。所产生的乳酸在氧供应充足时,一部分在线粒体中被氧化生能,一部分合成为肝和糖原等。乳酸是一种强酸,在体内积聚过多会破坏内环境的酸碱平衡,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造成肌肉暂时性疲劳。因此,依靠糖原无氧酵解供能也只能使肌肉工作持续几十秒钟。无氧酵解供能时,不需要氧,但产生乳酸,故称乳酸能系统。乳酸能系统的重要意义是在缺氧情况下仍能产生能量,以供体内急需。 3、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当运动中氧的供应能满足氧的需要时,运动所需的ATP即主要由糖、脂肪的有氧氧化来供能。有氧氧化能提供大量的能量,从而能维持肌肉较长的工作时间。例如,由糖原产生的葡萄糖有氧氧化所产生的ATP为无氧糖酵解的13倍。这种有氧氧化供能称为有氧氧化系统。 虽然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在运动过程中都供应一定的、甚至大部分的能量,但ATP和CP的最终合成以及糖酵解产物乳酸的消除却要通过有氧氧化来实现。所以,肌肉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糖和脂肪(也许还有蛋白质)的有氧氧化,而糖和脂肪又来自食物。 在运动中,糖和脂肪优先利用的程度和程序是不相同的。这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二是膳食。同时还与训练程度有关。 ①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当运动强度增加、持续时间缩短时,糖是占支配地位的能源。因为在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中,ATP的生成主要由乳酸能系统提供能量,即依靠无氧糖酵解来产生ATP,而糖原是无氧酵解的唯一能源。强度很大、时间很短的运动(如举重),ATP再合成的主要来源是CP,糖的无氧酵解仅能提供少量能量。运动强度低、时间长的运动,脂肪便成了主要能量来源。长时间持续运动(如马拉松跑)的后期,约有80%的ATP来自脂肪氧化。虽然脂肪是长时间剧烈运动的主要能源,但糖仍很重要,尤其是在运动开始阶段。人在长距离跑开始时,糖被大量利用,随着运动的继续,糖才缓慢而平稳地低于脂肪的利用。 ②膳食的影响。膳食类型对运动时糖或脂肪利用的多少有重要影响。在耐力运动(如长跑)中,普通(混合)膳食者(约55%的糖、30%的脂肪和15%的蛋白质)开始时利用糖,随后逐渐转为利用脂肪。数天食用高脂肪低糖膳食后,运动时优先利用的是脂肪,但出现疲劳、精疲力尽的时间提前很多。数天食用高糖、低脂膳食后,运动时优先利用的能源是糖,随着运动的继续,逐渐偏向利用脂肪,但运动耐力却是食用混合膳食的两倍,是高脂肪膳食的三倍。 ③训练程度。运动负荷相同,有训练者利用脂肪供能的比例较无训练者大。在运动所需的总能量中,由脂肪提供的能量有训练者为51%,无训练者为41%。 虽然蛋白质可用作有氧能系统中的一种能源,但通常不用它。只是在糖和脂肪无可利用的时候,才大量运用蛋白质做能源,如在长时间严重饥饿和过度长时间运动时。 综上所述,虽然人体中磷酸原系统供能的绝对值不大,能维持的时间很短,但其主要作用在于能量的快速可用性。短距离疾跑、跳、投、冲刺、举重等需要在几种钟内完成的运动,全部靠该系统的贮备为主要能源。 乳酸能系统的能量来自肌糖原的无氧酵解,酵解的最终产物为乳酸,放出的能量由ADP接受,再合成ATP,它是机体处于缺氧情况下的主要能量来源。无氧训练能提高人体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在完成同一剧烈的定量运动时,有训练者的血乳酸较无训练者低。但在完成短时间尽力的剧烈运动后,有训练者的血乳酸则比无训练者高20-30%,这与有训练者肌肉中糖原含量较高,以及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了糖原的运用水平有关。乳酸能系统的重要作用,同磷酸原系统一样,是在暂时缺氧的情况下能快速供给能量。比如,健美训练中完成一组运动时就是靠乳酸能系统提供能量的。 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或脂肪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生成大量能量,使ADP再合成ATP。有氧氧化系统是进行长时间耐力活动的主要供能系统。 可见,人体运动时能量供应系统提供的能量与运动专项密切相关。所谓无氧运动,是指运动过程中主要以无氧代谢(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给能量的运动,如举重、健美训练等。有氧运动则指运动过程中主要以有氧氧化系统供给能量的运动,如健美训练中为减少体内脂肪而进行的长距离跑,做健美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