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是什么病
一、气滞血瘀是什么病
气滞血瘀不是一个具体的病,而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一种状态。以下是关于气滞血瘀的详细解释:
状态描述:
气滞血瘀描述的是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的状态。其中,“气滞”指的是气的运行受阻,而“血瘀”则指的是血液在脉管中流动不畅或停滞。
临床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气滞血瘀的主要表现是疼痛。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因此气滞血瘀导致的疼痛是由于气血运行受阻所致。
成因:
气滞血瘀的成因多样,包括内伤情绪的抑郁以及外伤如创伤、扭伤等。情绪抑郁可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影响气血运行;而外伤则可直接导致血脉受损,血液瘀滞。
治疗方法:
治疗气滞血瘀时,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疏通气血,缓解疼痛。这些药物能够促进气血运行,消散瘀血,从而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综上所述,气滞血瘀是一个描述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疾病名称。当出现气滞血瘀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二、气淤血滞中医是怎么调理的?
气滞血瘀的调理原则是理气、活血、化瘀,从理气这个方面来讲,用以下方面调理:
一、要疏肝气,也就是人的情绪要保持舒畅,不能够经常的生闷气,情志郁结,这样气机阻滞,血液相应的也就停滞了。
二、进行一定的补气工作,因为气是推动血行的原动力之一,如果气不够也是不行的,所以可以从补脾气这个方面,适当的吃一些可以补脾气的食物,比如山药等等都可以。
三、从活血化瘀这个角度上来讲,人类也要适当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血液就会加快,会把一部分瘀血带走,排出体外。如果以上的这些调理方式不能够达到目的,还可以用针灸、刮痧、拔罐等物理性的方法,最后可以选择药物类的方法,比如口服活血化瘀的中药。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1.可服用复方丹参片来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
2.可用元胡止痛片,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胁痛,头痛和痛经;
3.可用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丸),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
具体情况要根据中医辨证之后用药调理,不可自己判断。
气滞血瘀中医是以活血化瘀,行气活血为主,主要是服用一些行气活血的中药材治疗,比如三七,党参,人参,黄芪,当归…
三、如何调理气滞血瘀型体质?
1. 气滞血瘀体质可以通过服用血府逐瘀汤进行调理,这是一种理血剂,主要功能是活血化瘀和行气止痛。
2. 血府逐瘀汤主要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症状包括胸痛、头痛,长时间不愈,疼痛感觉像针刺并且固定在一个位置。
3. 其他症状可能包括长时间呃逆、饮水后被呛、干呕、内热感、心悸、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傍晚时体温升高、唇色暗或眼睛周围颜色暗、舌头上有瘀斑或瘀点,以及脉搏感觉涩或紧。
4. 血府逐瘀汤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例如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肋软骨炎引起的胸痛,以及脑血栓、高血压、高血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等症状。
5. 这些症状都是由胸部瘀血内阻,气机郁滞引起的。王清任将其称为“胸中血府血瘀”的证候。
6. 胸部是气聚和血聚的地方,也是肝经循行的区域。血瘀在胸中会导致气机受阻,清阳不能上升,从而引发胸痛、头痛等症状。
7. 血瘀还可能影响到胃,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呃逆、干呕,甚至饮水后被呛的现象。
8. 瘀血长时间存在可能化热,导致内热感、傍晚体温升高。瘀热还会影响到心脏,引起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9. 长期郁滞可能导致肝失条达,表现为急躁易怒。唇色暗、眼睛周围颜色暗、舌头上的瘀斑或瘀点以及脉搏感觉涩或紧都是瘀血的征象。
10. 治疗应当活血化瘀,同时兼顾行气止痛。血府逐瘀汤中的桃仁和红花是君药,赤芍和川芎是臣药,牛膝、生地、当归、桔梗、枳壳、柴胡等药材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共同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效果。
11. 桔梗和甘草还有使药的作用,能够调和诸药,确保整个方剂的协调和有效性。
通过这些方法,血府逐瘀汤能够有效调理气滞血瘀型体质,改善相关症状。
四、气滞血瘀、气血不足怎么办?
气滞血瘀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理状态,其核心在于气的运行不畅和血液的瘀滞。这种状态通常源于气的运行障碍,进而导致血液的流动受阻,形成气滞血瘀。另外,瘀血的阻滞也会影响气的运行,从而形成气滞血瘀的恶性循环。
针对气滞血瘀体质,推荐食用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食物,如白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柠檬、柚子、金橘、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这些食物能够帮助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
同时,气滞血瘀体质的人应减少盐分和味精的摄入,避免血黏度升高,加重血瘀的程度。不宜食用易导致胀气的食物如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响气血运行。此外,避免食用冷饮,以免影响气血运行。
药物调理方面,气滞瘀血体质的患者可采用行气、活血药物,以疏通气血,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例如柴胡、香附、郁金、当归、川芎、红花、薤白、枳壳、桃仁、参三七、银杏叶等,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体质。常用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可根据具体气滞血瘀部位的不同灵活选用。
对于心血管瘀阻初起,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的患者,可以使用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而对于胃腹胀痛、嗳气、大便不爽或便秘等症状,可以使用木香、陈皮、砂仁、槟榔、豆蔻、厚朴、大腹皮、莱菔子、大黄、神曲、山楂、谷麦芽、鸡内金等,或使用保和丸、木香槟榔丸进行行气、止痛、消食、通便的治疗。
如果气滞血瘀体质患者伴有情绪抑郁的情况,应以心理疏导为主,配合疏肝理气解郁药物,如柴胡、郁金、青皮、香附、川芎、绿萼梅、八月札等。中成药逍遥丸、越鞠丸等具有较好的解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