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不好,经常吃点什么可以增强免疫力
免疫力不好,经常吃点什么可以增强免疫力
人体内营养素的充足和均衡关系到机体免疫系统的强弱,与某些传染病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已有的营养学研究成果,人体得到充足的营养素补充,将大大提高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在预防非典型肺炎方面发挥作用。那么什么是免疫力呢?免疫力简单的说就是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而抵抗力来自身体内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由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组织等免疫器官和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组成。
健全的免疫系统有三大功能,一是防御功能。免疫力强能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有保护机体不受损害的防御能力;二是稳定功能。免疫功能好,能帮助机体修复或消除人体内新陈代谢、受损伤或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维持机体代谢的内环境始终处于稳定状态;三是监控功能。免疫力强可以帮助机体杀伤和消除异常突变细胞。
人体的各种机能只有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才能保证健康,机体的营养状况与免疫机能的强弱密切相关。在补充营养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均衡营养保证机体的免疫能力。
均衡营养免疫三步曲 几种典型的与免疫有关的营养素是如何搭建人体营养———免疫系统的。
首先,“VA+Zn”组合(维生素A加锌)构筑起“均衡营养免疫三步曲”的第一步,它们能够帮助阻止病毒进入人体,使呼吸道免受感染。医学实验表明:维生素A是维持上皮组织正常机能的必须物质,可以促进呼吸道等表皮细胞的分化和修复,保证表皮的完整性,从而抵抗病菌入侵;维生素A有“抗感染维生素”之称。锌与维生素A协同作用可以改善维生素A的吸收和运转。所以,维生素A和锌同时作用可有效阻止病毒的入侵。
维生素C构筑起“均衡营养免疫三步曲”的第二步,帮助杀灭进入人体的病毒。因为它可以干扰病毒侵害白血球,激活全身的白细胞,增强白细胞对病毒的吞噬能力,杀灭病菌,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使人体免受病毒侵害。感冒病人的白细胞中维生素C的含量明显下降。
除了微量元素,还有牛磺酸。牛磺酸是一种氨基酸,能促进免疫系统淋巴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另外,它还能清热、镇痛,缓解人体自身因抵御病毒而启动自动调节防御系统产生的症状——发烧,这就是“均衡营养免疫三部曲”的第三步。当人体受到严重侵害时,牛磺酸还发挥清热、退烧作用,进而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也就是说,人们特别是儿童如果能均衡补充多种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营养素,搭建体内的营养——免疫防护屏障,就能比较有效地保护机体免受病毒的侵害。 开心
传染病有哪些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1)流行性 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2)地方性 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 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4.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可分为下几种感染现象。
(1)再感染 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 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3)复发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而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
(4)再燃 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见于伤寒。
(二)临床特征
1.临床分期 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
(1)潜伏期 即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时间。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之潜伏期长短也不尽相同。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年。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
(2)前驱期 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一短暂时间,一般1至2天,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
(3)发病期(症状明显期) 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日发展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而重,由少而多,逐渐或迅速达高峰。随机体免疫力之产生与提高趋向恢复。
(4)恢复期势 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间。多为痊愈而终局,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
2.特殊临床表现
(1)发热及热型 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按热度高低可呈低热,中度热,高热和超高热。按热型分为稽留热,多见伤寒;弛张热,多见于伤寒缓解期,败血症以及化脓性感染性疾病;间歇热,见于疟疾;波状热,见于布鲁氏菌病;回归热,见回归热病;双峰热,多为黑热病;消耗热,多见于结核病。
(2)皮疹 为传染病特征之一。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疹形,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红斑疹、玫瑰疹、瘀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皮疹出现的日期、部位、出疹顺序、皮疹的数目等,各种传染病不完全相同。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3)中毒症状 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循环乃至扩散全身,可出现四种形式的中毒症状。
①毒血症(toxemia) 是指病原体在局部繁殖,所产生的内毒素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全身出现中毒症状者。
②菌血症(bacteremia) 是指病原菌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不断入血只作短暂停留,并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病毒侵入血循环者称病毒血症(Viremia),其它病原体亦然,如立克次体血征(rickettsemia),螺旋体血症(spirochetemia)等。
③败血症(sopticemia)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侵入血循环并继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其它组织器官明显损伤的临床症状等。
④脓毒血症(pyemia) 病原体由血流扩散,到达某一或几个组织器官内繁殖,使之损害,形成迁徙性化脓性病灶者。
(4)临床类型 为有助于诊断,判断病情变化及传染病转归等,可将传染病分为各种临床类型。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包括迁延型);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暴发型;按病情特点分为典型与非典型;非典型包括顿挫型及逍遥型,顿挫型的特征是指症状出现后,短时间内得到缓解或即行消失,如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病人中的少数病例,逍遥型的特征是症状不明显,但病变仍在进行,突然出现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如此型的伤寒病人,常常在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时方被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