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两虚5大典型症状
气血两虚5大典型症状
专家讲解何为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发布: 15:12:04|来源:大众养生网|责编:来源网络 中华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但懂的人不多,甚至我们有时候去医院看病医生所说的一些专业词我们都不
中华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但懂的人不多,甚至我们有时候去医院看病医生所说的一些专业词我们都不太懂。毕竟医生有时候不嫩那么详细的给患者见识,因此了解一些中医的基础常识对我们生活也是很有帮助的。
1.气虚 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出现易汗出、周身倦怠乏力、精神萎顿、水肿等征象。从发病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在调治上,通过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心、肝、脾、肺、肾整体调理,使机体有规律地自我更新、自我复制、逐渐恢复元气,以使亚健康状态转化为健康。
常见的气虚证有如下5种类型。
(1)心气虚:易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面白无光,口唇无泽,双目无神。
(2)肝气虚:易怒,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惊恐不安,委屈爱哭,月经不调,乳房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
(3)脾气虚: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腹胀便溏,崩漏,消瘦或肥胖,水肿,神疲乏力,头目眩晕,内脏下垂,口周易生疮,唇白而粗糙,口臭,脸色发黄,晦暗,肌肤缺乏弹性。
气血两虚的症状
气血两虚的问题必须重视调理,在生活当中气血两虚的人通常会容易出现一系列的病症,如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大便干结等等这些,袭坦所以要注重科学的调理解决。
一、中医的血虚证有哪些临床表现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心肺之气共同作用之下,内至脏腑,外达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拍游桐起着营养作用。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二、脏腑失于濡养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所以临床上血虚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心血不磨码足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雀目;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颤动;由于中医认为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血不足,爪甲失养,枯薄脆裂。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为肝之子,肝为肾之子。根据虚则补母和阳生阴长的道理,在治疗时补心常兼补肝,补肝常兼滋肾。在血虚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补血方内还常加入补脾肺之气的药物。
三、血不载气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临床常见血虚而致气虚的慢性失血证。特别是在大失血情况下,气随血亡而脱,此时气脱反而成为主要矛盾。大气下陷则出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气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