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霸凌10年,阿斯伯格女孩将经历做成桌游:原来被欺凌的孩子,身上都有3个特点
一、被霸凌10年,阿斯伯格女孩将经历做成桌游:原来被欺凌的孩子,身上都有3个特点
女子将10年校园欺凌经历做成桌游
溪子,一名经历了约10年校园欺凌的女孩,设计了《转校生的抉择》游戏,羡薯在第七届iSTART儿童艺术节上获得特别关注奖。此次获奖,是因其设计的游戏与艺术节主题“游戏学校”紧密相关,旨在提醒人们,学校不仅仅是色彩斑斓的地方,也会有阴暗面。溪子在多次心理咨询后得知,自己被欺凌的原因在于她是一个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具有社交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自闭症谱系障碍,这类孩子因为先天缺陷,在人际交往中容易遭受排挤和孤立。
溪子在了解自己的特殊性后,决定帮助更多遭遇同样困境的人。她开始进行校园欺凌的调研,了解到教育戏剧是干预校园欺凌的一种措施,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达到共同干预的效果。这激发了她制作反校园欺凌桌游的念头,她设计了《转校生的抉择》,游戏中三位主角分别代表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此外,她还将多动症等特殊群体的孩子写入故事中。通过自身经历制作成桌游,以警示众人,让更多人关注并避免受到同样的伤害。
然而,像溪子一样遭遇校园霸凌的孩子实在太多了,许多学校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事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显示,全球每三位学生中就有一位曾遭受欺凌。开学季和毕业季是高发期,下半年的欺凌事件数量高于上半年。《全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校园欺凌呈现“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分布形态,女生、成绩好、家庭背景好的霸凌者比例更高。《少年的你》电影中的魏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家境优越、成绩名列前茅,却主导了一场霸凌事件。
面对孩子被校园霸凌,许多家长都有这样兄含者的疑惑:为什么受欺负的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中提到,被虐儿童身上的气质似乎是一种烙印,会吸引“捕食者”。校园霸凌作恶者选择谁下手,通常有迹可循。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孩子被欺负的原因:
1. 弱小的孩子,容易被欺负:CEPS数据显示,体重正常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为71.4%,瘦小学生的比例为77.1%,肥胖学生的比例最高,达到了80.5%。瘦小的孩子可能因体格上的弱小而成为目标,而肥胖孩子因为身材的缘故,容易自卑,心灵上较弱小。
2. 成绩差容易被欺负:父母可能认为成绩差的孩子是“差生”专利,但实际上成绩差不等于坏孩子,而是更容易成为“受害者”。知乎上有一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女孩从小学到初中莫名被男同学欺负,因为学习成绩差,老师也不关心她,她在噩梦中度过童年与青春期。男同学欺负她的原因之一是她成绩差,不爱说话。
3. 被父母忽视,孩子容易被欺负:父母长期忽视孩子,孩子被欺负了也不会求救,不愿敞开心扉表露真实情绪。特老模别是一些强势的父母,对孩子说一不二,不听也不容许孩子表达自己。一些父母得知孩子被欺负,第一时间不是关心孩子,反而责备孩子有问题。
被欺凌的孩子人生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无论是偶尔还是经常被人欺负,这些人在23-50岁时都会遇到更大的心理困扰,45岁时会有更大的抑郁、焦虑和自杀风险,50岁时认知功能也会表现较差。预防比实际发生后处理更容易。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教会孩子适时还手和自卫,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以正面对抗邪恶。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们必须一起努力,让孩子远离校园霸凌,让每一个孩子的童年只有快乐,没有伤害。
二、校园霸凌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校园霸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校园霸凌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个体因素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竞争压力等;家庭因素如家庭教育缺失、家长的不良行为示范等;学校因素包括管理不善、师生关系紧张等;社会因素则涉及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法律界定和执行困难等。这些因素的枝贺相互作用使得校园霸凌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其次,校园霸凌具有隐蔽性,使得及时发现和干预变得困难。很多霸凌行为发生在校园角落、课间休息或网络空间,不容易被老师、家长和其他学生发现。受害者往往因为恐惧或羞耻感而不敢报告,导致霸凌行为持续升租笑级。
再者,校园霸凌的法律界定和执行也存在困难。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校园霸凌的法律定义和处罚措施存在差异,导致在处理具体案件时面临法律适用的问题。同时,对于霸凌者的惩罚措施往往不够明确或难以有效执行,使弊搭含得霸凌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最后,校园霸凌的预防和干预机制不完善也是一大困难。很多学校缺乏有效的预防霸凌的教育课程和干预机制,教师也缺乏相关的培训和资源来处理霸凌事件。这导致在面对校园霸凌问题时,学校和教师往往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受害者并制止霸凌行为。
综上所述,校园霸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多方面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寻求解决之道。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完善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机制等措施,我们可以逐步减少校园霸凌的发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校园霸凌事件班主任怎么处理
1、立即干预:一旦发现校园霸凌行为,班主任需立刻采取行动,中断不当行为,确保受害学生的安全。
2、细致调查:班主任需详细记录事件经过,包括时间、地点、涉事学生及其具体行为,并尽可能收集证据,如目击者证言、视频资料等。
3、通知家长:拍搜或班主任应迅速与受害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报告事件详情,并与家长协作处理后续事宜。
4、严肃处理肇事者:对于涉及违法的行为,班主任应立即报告警方,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对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班主任应根据学校规定采取相应纪律措施。
5、心理支持:班主任应向受害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创伤,重建自信和自尊。
6、强化预防:班主任应通过教育引导,增强学生的反欺凌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执行。
校园欺凌的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1、身体攻击:包括打击、踢打、推搡、抓挠等对受害者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2、语言侮辱:涉及侮辱袭伍、嘲讽、粗口、恶意中伤、泄露隐私等言语上的攻击。
3、社交排斥:有意排斥、孤立、散布谣言、断绝关系等对受害者社交地位的攻击。
4、网络暴力:通过网络平台发漏郑布侮辱性信息、恶意诽谤、散布不实消息等网络攻击行为。
5、性别歧视:基于性别差异进行的歧视、嘲讽、挑衅、性骚扰等行为。
6、种族歧视:基于种族、肤色、国籍等差异进行的歧视、排斥、侮辱等行为。
7、宗教侮辱:基于宗教信仰差异进行的歧视、攻击、辱骂等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对受害者造成长期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如自卑、抑郁、焦虑、厌学、退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