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家中有弟弟的女性,是如何被原生家庭一步步毁掉的?

更新:2025-07-18 03:56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0

婚姻,本该是两个人的事情,可到了最后,却总会成为两个家族的大事,一段婚姻的破碎,不完全取决于两个人的感情不合,有时候,往往出了岔子的,正是家庭其他成员所导致。

-01-

王婷婷今年38岁,丈夫刘亮比她小3岁,当初就是因为听了母亲的一句“女大三,抱金砖”,他们才走到了一起,结婚11年,王婷婷对家里尽职尽责,不禁让刘亮感慨,母亲的话没说错。

虽然说刘亮心里对这个媳妇挺满意,但有一件事,王婷婷知道,一直在他心头压着。王婷婷家是刘亮家周边县城的,家里有俩孩子,还有一个弟弟,当初为了要这个儿子,王婷婷的谈陆爸妈付出了很大代价,所以对这个儿子视若珍宝,平时舍不得打骂一下。

弟弟从小就是王婷婷带大的,所以她也算是弟弟的半个妈了,有啥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第一时间都会拿给弟弟,他们家的宗旨就是:老弟第一!

嫁给刘亮以后,王婷婷更是恨不得把家里的所有好东西都搬回娘家,带给弟弟,平时买菜,自己家挑的都是些烂菜叶子,因为便宜,但是一听弟弟要来,立马买的都是精品肉、菜,还有平时见不着的虾,鱼。

而且,王婷婷平时给自己家孩子,都是买的超市大折扣50以内的衣服,一看到弟弟家的孩子,立马带到大商场里,成百上千的买,其实她也知道自己偏心,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想着对弟弟好一点,毕竟他是爸爸妈妈得来不易的孩子,最重要的一点,他是家里的独子,老王家的香火,都靠他了。

刘亮对王婷婷的态度就是恨铁不成钢,明明自己成了家,明明老公对她也好,明明孩子孝顺懂事,可她一点也不爱惜自己的家庭,王婷婷说,刘亮是个实心眼的男人,她承认,刘亮对她很包容,她做了那么多,也只是旁敲侧击的叫她不要那么偏心。

王婷婷说,老师,我真的很过分吗?姐姐帮助弟弟,有什么错?我爸妈养我们不容易!我作为姐姐,理应分担家庭责任啊!现在他因为这件小事,和我闹离婚,您说,是不是他太过分了?

-02-

读完这位粉丝的私信,其实我发现这样的“扶弟魔”并不在少数。

其实这样的性格和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女孩子,尤其是生活在重男轻女家庭中的人,更是将自己生活中的唯一使命定义为:“为弟弟而生”,无论是有意植入还是无意植入,或多或少,都会对她未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欢乐颂》中奇点曾对安迪评论樊胜美,他是这么说的:“恐怕她很享受这种从男尊女卑家庭中翻身成为顶梁柱的角色。”

一. 发自心底的溺爱,将自己代入一种特别的角色

就像王婷婷一样,因为弟弟是她从小带大,所以她将自己的角色多元定位,既是母亲, 又是姐姐,总而言之,哪如侍漏里需要她,就把自己搬到哪里。

我还有一位粉丝陈青,她也是大家口中的“扶弟魔”,她家有三个孩子,除了她,还有俩弟弟,可想而知,她的负担有多重,她念到初中就被迫辍学,四处打工,混到18岁,就找了个工厂打工,挣来的钱全部用作给弟弟上学以及生活。

她说,刚开始到大城市的时候,她甚至连大宝都不知道,等到自己知道一些品牌以后,也不敢用,因为她的钱全部被爸妈牢牢掌控,她吃喝住都在工厂,父母是知道的,也不允许她乱花,甚至还早早的在她们村把她未来的婚姻大事都安排好了。

她要嫁的那个男人,比她大10来岁,离过四次婚,但架不住手里有点钱,他爸妈为了弟弟们的前途,决定将年轻的她抓回来嫁人。

她的命运似乎就被注定了,她说,老师,我这一辈子只能这样了吗?我想过逃离,但我不想背上不孝顺的名声,而且我还有两个弟弟要养活,如果我嫁给他,我弟弟们的工作都能解决。

我很心疼她的遭遇,但我更气愤她的盲目顺从,这很可悲,有的人,连选择自己命运的资格都被剥夺。

《陈涉世家》里书:“苟富贵,勿相忘”,大抵“扶弟魔”们也是如此的心态,自己嫁的好,才能扶持弟弟,才能让弟弟过得更好。

其实从一种积极的角度来说,“扶弟魔”和“凤凰男”有一个相通点,那就是不忘本,其实也不乏很多正面的例子,某些人自己致富以后,去帮衬同样有才能的亲人,一起奋发向上,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帮衬了有才的人,他们大多有出息之后,彼此之间的感情会更加紧密,这是一种有亲密血缘关系作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

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才,大部分家庭厌恶“扶弟魔”和“凤凰男”,更多是因为他们一味无脑帮衬烂泥扶不上墙的亲人,还将自己的小家搞得支离破碎。

现在很多人都打着冠冕堂皇的借口,分割穷亲戚,巴结富亲戚,这何尝不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呢?所以,我们该带着相对公平和睿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二.男尊女卑的思想,常年种在了她们的心里,压迫,反而成为了她们证明自己的理由

很多“扶弟魔”在家渣烂庭的成长中,一定脱离不了一个定论,那就是“弟弟是家中的核心”,她们的人生多半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更多的像一种工具,用来辅助弟弟过得更好的工具。

有人说,这种思想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雷同,这是什么症呢?它的定义大概描述的是这样一种场景——你接近了伤害,或者是伤害你的人,最后和伤害你的人产生了一种异样的连接:你认为他们对你不是伤害,甚至他们的行为在你眼中成为了英雄做法,你还带着兴奋感更想接近他们。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位犯罪分子绑架了一个女性,将她关在地下室,长达几年,女子从一开始的害怕,到后来罪犯放她出去买东西后,她都会主动回到地下室,等到女子被警察解救时,她甚至对罪犯怀着感激和同情,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其实这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点在于,她们的内心都认为这个给她们带来伤害的人or家庭,是值得感激的,值得爱的。

而对于“扶弟魔”们来说,她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就是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很大,但她们经过10几年的心理暗示,就认为这种一味帮衬弟弟的思想是对的,甚至引以为荣,因为自己是家中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长期的压迫,到了成年时,或者嫁人后,便会出现反弹,她们开始变得很享受原生家庭对她们的需要,比如樊胜美,明明知道家里是个无底洞,但依然填坑,只是因为她被需要,即便这种待遇是不公平的。

少年时不被认可,会让她们心理产生极大的不平衡,你们不是都看不起我吗?那我就要打你们的脸,让你们都需要我,这就是她们证明自己反抗的方式,但最后,原生家庭不会多感激你,只会一次次的继续索取,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会用“不孝顺”来继续压迫你。

如果自己不小心成为了“扶弟魔”,或者娶到了“扶弟魔”,该怎么办?

她们的中心思想大多是“舍己为人”,听起来固然伟大,可背后却是咬碎了牙都只能往肚子里咽的心酸,可这样没有意义的、卑微的舍己,到底图什么呢?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的家庭,该怎么办?别慌,我们可以有以下两点办法:

一. 纠正思想,转化方式

首先,最需要转变的就是思想,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

歌德曾说: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对于每个人来说,穷亲戚不是不可以帮,但我们不能帮一个无底洞,如果他是一个有才能却奈何生活受限的人,我们可以给他该给的帮助,可以是经济的鼓励,也可以是事业的适当帮衬。

可如果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你帮了也是白帮,你能扶持一时,能扶持的了一世吗?明知前方是悬崖,自己往下跳也罢,还要拉着自己无辜的家人一起跳,这不叫伟大,这叫愚钝。

演员毛晓彤,曾经遭遇情场失意的同时,还被自己的亲人所拖累,明明她是受害者,却要被道德绑架,为父亲付天价抚养费,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还有演员林依晨,因为早年家境贫寒,早早入了娱乐圈,背负起家庭的负担,小小的她,照顾着弟弟,给弟弟买电脑,供弟弟念书,给弟弟开店,不但要为家里还账,还要帮衬弟弟,真的是“扶弟魔”本魔。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适当的帮助是可以给的,但如果结了婚还要掏空自己的家底去让别人过得舒服,这无疑是对自己新家庭的伤害。

所以,思想的转变很重要,如果你还在救,一定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帮助可以是精神上的,不一定是经济上的。

二.掌握本该属于自己的人生,做一个独立、不卑不亢的人

东野圭吾在《时生》里说:悲观也没用。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时常有人抱怨:“我的家庭就这样,我能怎么办?”“我也不想这样,可我没办法逃脱。”

其实我建议你们看看《都挺好》,剧中姚晨饰演的苏明玉就是一个勇敢掌握自己人生的聪明姑娘,她的原生家庭也非常重男轻女,一家三个孩子,却总是有着不平等的待遇。

即便她非常努力,即便她非常优秀,可还是得不到母亲的一丝认可,仿佛她的存在就只是给哥哥们做嫁衣,明玉没有认命,她在最后一次确认了母亲的心意以后,倔强的开辟了一条坎坷却又光明的,属于自己的人生。

当然,成年之后,有钱了的她也没有忘本,对于家庭,她依然选择照顾,对于家庭该尽的义务,她照样在尽,但她是有自己思想的,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她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帮助家庭,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去掏空自己努力得到的一切。

她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什么叫做聪明的“扶家”。

看得透彻,理得清晰,是我们应该学会的“扶持之道”,聪明的人永远是先过好自己的人生,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不伤害自己的为别人付出。

结语:

“扶弟魔”,最让人绝望的不是付出,而是思想上的可怕,她们仿佛活的失去了自我,就像一个行尸走肉一样,被父母下达了死命令:“去掏空自己的一切,为家庭付出,直到死亡。”

这病态吗?是的,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关系,更是一种不公平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独立思考的个体,扶人不扶烂泥,帮理不帮关系,这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下一篇:小猫身上出硬皮,还掉毛怎么办? 上一篇:复制时说"在不复制其属性情况下复制此文件"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