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人总是感慨过去,且改变不了。
最近总结了一下自己为什么经常性的不喜欢跟人接触,究其原因是自己一直就是这样的人不冷不热,且缺乏自信。从记事起就感觉自己开心的同时隐隐约约还笼罩着一丝悲凉,原因应该有好多,因为不可能生下来就这样 ,我想好好回忆一下。
原生家庭是每个孩子性格的源发地。
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有时候半个月回家,有时候一个月回家。每次父亲回来都会带一些好吃的,好玩的,所以第一天还是很开心的,然后他把行李放好以后,就去爷爷奶奶家报平安。我跟弟弟基本上都会跟着去,拿着父亲买的水果或者点心分下一半,我跟弟弟抢着抱着。
不过,有时候在爷爷家,爷爷会跟父亲说一些他不在家时家里发生的事,有时候也会说母亲管孩子不好,也不懂事。父亲回家以后可能就会和母亲吵架,甚至动手。母亲这时候就跑回娘家,过上一段时间,父亲还要去姥姥家把母亲接回来,因为父亲又需要出差了,我跟弟弟没有人看。具体是怎么跟姥姥和母亲沟通的,我已经没有印象了,而且大部分时候,只父亲一个人去接母亲回家。
母亲确实性格上有很多不好的地方。这又是一个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母亲在8岁的时候,我姥爷就去世了,是我姥姥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拉扯大。我母亲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也就是我两个舅舅。大舅比较自私,甚至成家以后都不管我姥姥。二舅比较老实,经常不说话,说话也是小声。我母亲性格强势,说话声音大。
父母的关系和性格会直接影响孩子。
他们一吵架我就会无助,害怕,甚至埋怨母亲把我跟弟弟扔下不管。小时候,我跟母亲的关系也一直不好。我跟弟弟差两岁,在我记事起,母亲从来没有抱过我,儿子是妈妈的皮夹克,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母亲偏向弟弟,父亲跟我更亲近一些。但是父亲又经常不在家,这样直接导致我性格孤僻,不爱表达自己。
小时候学着做家务,做得不好,母亲就会劈头盖脸地教训我一顿。她还老说别人家的孩子都特别特别好,我就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做不好。从来都是只有打击,没有鼓励,导致我做什么也没有自信,老感觉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越来越严重。
我家是在村口上,挨着入村的大马路,还有村里的大河滩。那时候家里没有院墙和大门,只有一个破旧的木栅栏当门。经常会有蛇虫出没,院子里,小路上不经意的就被吓一跳。也经常会有乞讨的人经过,这些人大部分是精神不正常的,所以基本上都会成为每个村里孩子的噩梦。我也不例外,因为父亲经常不在家,所以我从小就怕黑胆子小,碰到这样的人,更是害怕得不行。
有一次,天黑了,我们都吃晚饭了,我要去上厕所。突然,看见门口有一个人好像背上还背着东西,说着咿咿呀呀听不懂的话,冲我伸着手。我吓死了!赶紧喊母亲,母亲就从锅里拿了一个晚上剩下的馒头打发他走。我从窗户那看出去,看见母亲把馒头给她以后,就让她赶紧走。我看见这个人头发很长很乱,应该是女的。
第二天村子里的人议论,说那个要饭的,背上背着一个死孩子。我都后怕得不行,好几天想起来就打冷战。因为这些经历让我胆子更小了。
后来的一天晚上,因为我不想洗头,母亲训斥我一顿无果后,她生气的说如果我要再不洗她就带着弟弟走啊!让我自己一个人在家!母亲知道我胆子小,是肯定会屈服的。但是我也知道她肯定不会走的,所以一时僵持不下。她看我不肯就范,就拉着弟弟出去了。前几分钟,我知道她吓唬我,所以并没有害怕。过了一会儿,外面一直没有动静,我就喊了几声,没人理我,然后开始害怕了。哭着跑出来找他们。在院子里大哭了一会,母亲拉着弟弟从墙边的双轮车架那出来了,看我吓坏了,并没有安慰我,还笑得很大声。说实话这件事,我是有阴影的,到现在都不敢一个人在黑屋子里。特别缺乏安全感。
人不是经历天崩地裂的大事才会受影响,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就可能改变他,摧毁他。尤其是亲人对自己的影响会更大。
培养孩子识字能力读后感
孩子的识字能力靠阅读量能达到这目的。读后感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写读后感的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扩展资料:
培养识字能力方法:
1 、象形字 :小学一年级教材中大部分是象形字,笔画虽简单,但对刚入学的小学生们来说,要将字形和表象统一起来并非易事。在教学中可从实物图形到象形字,再到现代简化字,注重演示教学,增加学生们的直观感受,使枯燥无味的笔画结构和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诱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 、会意字 :对于会意字,主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汉字的结构与意义的规律,如小土组成“尘”,人累了,靠在树旁休息就是“休”。这里的“发现”过程,也就是探究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独立识字的机会,让他们感到惊喜。
3、 形声字 :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掌握其构字法则: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用一个声旁就可以带出相当数量的形声字,如“青”、字加上不同的形旁,就可以一当十,带出“清、请、情、晴、蜻、睛、倩”等字。可以鼓励学生们去探索字的奥秘,学生就能认识很多的字。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形声字和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