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湿热难当,却也是清热祛湿好时节,错过再等一年。你知道夏天如何祛湿吗?
入伏之后,天气持续高温,雨水增多。潮湿闷热的天气,暑多挟湿,湿气更加放肆作乱。三伏天是很多人都不喜欢的时节,人们就好像蒸笼中的包子一样难受,但是入伏后养生,选对了方法可谓事半功倍,相反会危及人体健康。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三伏天,冬病夏治的好时机”湿气重有什么表现呢
2分钟自测,你是否有这些毛病?
湿:
1.舌头边缘有锯齿,舌苔白厚,大便不成形。
2.食欲不好,容易反胃、恶心,消化不良。
3.常常觉得呼吸费力,胸闷!
4.常感心烦意乱。睡眠质量不好,稍有动静就会醒过来,或突然莫名地醒过来。
5.身体发沉,四肢无力,昏昏欲睡、没有精神,头晕。
6.眼睛容易疲劳、酸痛,或视力减退。
热:
7.头发才1~2天没洗,就油腻腻的,有头屑。
8.面色发黄、发暗,油腻,泛油光
9.口干、口苦,口臭,有异味,泛酸。
10.牙齿比较黄,没有光泽。而且牙龈色红,口唇也偏红。
11.爱出汗,而且汗味重、体味大。
12.常觉得身体发热,皮肤发烫,尤其是手脚心爱发热出汗
三伏天身体进入“祛湿期”,每天煮点它喝,助你排出一身湿气!
一、薏米赤小豆粥
薏米赤小豆粥自古以来就是祛湿的良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用的小豆是叫赤小豆,而不是红小豆,只有赤小豆才有祛湿的效果。
薏米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而赤小豆则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的功效,二者搭配,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祛除湿气。
1、取薏米100g、赤小豆60g,提前用锅炒制,去掉里面的寒性
2、将二者用清水浸泡一夜,方便煮熟
3、将所有材料放入水中煮,煮沸之后改小火慢慢炖,直到食材熟烂即可。
夏季身体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内流失水分增多,多喝水,能补充体液,防血液粘稠,还有利尿祛湿的作用。
日常喝水,放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坚持每天喝,是一种简单又有效的祛湿方式。
二,白鼓丁薏仁茶
取白鼓丁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叶0.2g、五方草0.1g、槐米0.1g、芡实0.3g、绿茶0.2g,全部碾碎,制成茶包。
此方为传统祛湿方红豆薏仁的改良方,白鼓丁用其来祛湿毒是最为适宜的,《本草纲目》中说:“白鼓丁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白鼓丁可泻火除湿,可以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错的效果。
五方草,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肠经。清热解毒,利水去湿,散血消肿,除尘杀菌,消炎止痛,止血凉血。
赤小豆有健脾利湿、消肿解毒功效。
薏苡仁,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
三,睡前多泡泡脚
“睡前泡脚,胜吃补药” 夏天洗脚,暑湿可祛。
夏季暑多夹湿,脾最怕湿,湿气阻滞在脾胃,就会出现没胃口、爱犯困、没精神等表现。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用温水泡脚(足浴)能更好地刺激经络,振奋人体脏腑机能,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泡脚时注意:
用40℃左右温水浸泡双脚(水淹没踝关节处);
每次浸泡20~30分钟(期间可加热水保持水温);
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同时可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
最后,常排人体两处“祛湿口”,轻松赶走一身湿气
1、拍肘窝
肘窝是经络密集部位,分别有肺经、心包经、心经这3条经络通过。
拍肘窝,可帮助排出心肺的火气和毒素。
做法:
用手掌在肘窝连续拍打1分钟,早晚各两次,坚持1-2周。
对于失眠、多梦,晚上睡不着觉的人来说,常拍肘窝可以打开心肺经,排出火气
2、拍膝窝
膝窝处有委中穴,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中医认为,此穴走膀胱经,而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祛湿排毒“通道”。
做法:
拍打膝窝处,每次5-10分钟,至淤斑痧点显出,每1-2周拍打一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