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厌学的原因

更新:2023-11-10 06:53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0

一、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厌学的原因

1.痛苦的学习

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要求过高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的不公正。

2.父母的心理障碍问题

有些父母自己因为种种原因学业较差,于是期望理想由儿女来实现。于是不顾小孩心理特点,对小孩学习上过分苛求,严格要求,使小孩产生倦怠情绪。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同时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反之,只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3、教师的言行影响

教师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今天教师承担的教学压力固然很大,但是如果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那么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老师的随口一句:“你怎么像猪一样笨!”就可能会使一个孩子加入到厌学的行列。老师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会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打击学习积极性,使其从此不再喜欢学习。

4.过早地进行智力开发

很多家长误认为智力开发越早越好,以为多背几首唐诗宋词就聪明了,多学几首钢琴曲就能开发智力。过早进行智力开发,表面上看小孩似乎背了些诗歌,弹会了几首曲子,其实根本对小孩发展没有好处,还容易引起小孩厌学。长期下去会形成条件反射,一谈到学习,就出现恐惧、厌倦等情绪反应。

二、孩子厌学的心理原因有哪些

没兴趣,没被鼓励,没得到认可等综合原因.

三、孩子厌学是什么原因?

孩子天生具有学习的欲望,那是孩子的需要,如果我们不满足孩子的这个需要,孩子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在性格、能力、人格的发展上就会存在致命的缺陷。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学习机会,孩子就能好好学习。因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孩子以积极的心理变化去适应环境变化,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引起孩子行为和潜能的改变,也就是孩子没有学进去以至于厌学。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导致孩子学不进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逆反,这样的孩子不知道大家见过没有:家长吹胡子瞪眼睛,气得浑身发抖,孩子一声不吭,一副“任你宰割我就是不改”的样子;妈妈这边教训孩子,孩子趁母亲不注意,挤眉弄眼地搞怪;这样的孩子往往体会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严厉的态度让他们难过,觉得只有做一些背离、抵触学习的事情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父母让他做什么他越不做什么,强制着做也故意做不好;父母不让做的,他反而积极地去做.在学习上表现为:不做作业、不认真听讲、违反课堂纪律、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者辍学在家。懒惰,不思进取,现在,很多孩子都比较娇惯,几乎不会做什么事情,有些孩子即使读到了三年级,还是家长给穿衣服,吃饭的时候连餐具都没摆过,没洗过一双袜子。没有做过事情,导致了孩子不够勤奋,有的孩子甚至还很懒惰。懒惰的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就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懒得动脑筋思考、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也不深究,干脆放弃。在一二年级的时候,知识直观性比较强,这样的孩子还能跟得上,到了三年级,知识的逻辑性增强,如果不努力,就会留下知识上的窟窿,难以弥补的时候,就有了厌学情绪。

四、孩子厌学的心理原因有哪些?家长怎么引导?

孩子厌学原因太多了,像学习习惯,亲子关系,人际关系,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等等,有一本查向红的书籍《阳光孩子,与众不同》还不错,她好像是在海明心理,网上搜搜应该有

五、人为什么会厌学

人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兴趣和求知,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的认知欲望,因此,没有人是先天厌学的。然而,孩子厌学却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小学2、3年级之前的孩子,几乎都不厌学,他们对新知识充满了童真般的兴趣;小学高年级阶段,在一部分孩子当中形成厌学情绪,他们对于“上学、上课、做作业”开始感到厌烦;在初中高中生中,厌学则蔓延为一个普遍的心理事实。而且,即使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如果你问他们对学习的感受,他们也不会感到“学习”是一件特别有缺的事情。

从大的方面说,厌学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一个普遍的事实。所以,当你的孩子对学习感到厌烦的时候,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你的孩子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只要孩子没有在行为上选择逃避学业,就不是太大的问题。如果你认为孩子厌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的情绪,反而有助于你客观理性地处理孩子的厌学情绪。

那么,孩子的厌学的根源在哪里呢? 首先要明确,孩子厌学,应在家庭教育中寻找原因。孩子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习从“兴趣导向”转向“应试导向”,学习的目标不是满足个人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而是顺利升入高等学府,并为将来的升学与就业作学历准备,这必然带来学习方面的高压力。这种情形下,孩子产生普遍的厌学情绪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在一些“神经质厌学”并选择“逃避学业”的孩子身上你会发现,厌学的真正原因更多地来源于错误的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管理。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引发孩子厌学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形:

1、缺乏正向鼓励——由于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孩子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出现“成绩下滑”现象,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和积极关注,在家庭不仅未能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赏识,而且进一步受到父母的惩罚和语言打击,最后“成绩滑坡”,丧失对学习的自信心并因自己“彻底落伍、掉队”而自暴自弃。

2、超前学习——孩子在生命成长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学习方式,譬如儿童的学习方式是游戏与故事等“原始方式”方式,而不是逻辑、秩序与规则等“次级方式”。因此不应该过度强迫儿童与青少年在学习、社交及其他方面有超龄的表现。而中国的父母恰恰喜欢过早地要求孩子进行超龄学习,譬如要求婴幼儿背诵唐诗宋词,要求小学生阅读经典文学名著,过早要求孩子进校读书等等。如果这些要求具有“强制性”色彩,就会导致最早的厌学。

3、惩罚性认同——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过度关注和焦虑,他们发现孩子成绩下滑时,不是保持耐心及宽容心态帮助孩子客观分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而是采取粗暴的、否定性的教育方式施加压力,譬如骂孩子“笨”、“没出息”等等,甚至对孩子大打出手。这些情绪化的惩罚,让孩子内心的“自我图像”受到毁损,孩子的行为也就逐步倾向于去认同这个“被父母毁损”的自我图像,从而表现为厌学或放弃学业。

4、愧疚性救助——某些情况下,孩子学习成绩的突然下降或厌学,不是基于对学习本身的感受,而是处于对父母的“救助”,多见于父母婚姻关系不良的家庭。父母天天争吵不休,闹离婚,或者一方有外遇而另一方情感上“受伤”,都会极大地刺激孩子的情绪。面对父母的冲突或问题,孩子们通常会感到束手无策,他们只有用自己的“错误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以挽救濒于破裂的婚姻,而在其可供选择的“错误行为”中,最有效的往往就是“不好好学习”。许多婚姻关系不良的父母,也正是因为孩子出了问题而放弃了冲突,相互妥协,修复裂缝并走到一起的。这就是一个佐证。

5、负性语言暗示——在父母的眼里,孩子不仅有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也存在着与学习无关的行为习惯问题,如睡眠、饮食、上网时间过长、游戏或娱乐过度、缺乏自控能力等等问题。父母在纠正孩子的这些行为问题时,往往不自觉地将其与“看书”、“做作业”联系起来,似乎所有这些问题都与学习有关,这就形成了一个关于“学习”的负性暗示链条。譬如:让孩子结束看电视,父母发出的指令却是:“你不要看了好不好,赶快去做作业!”想让孩子早点起床,父母却说:“你还不起来呀,到底要不要朗读英语?”类似的语言还有许多。这无异于将“学习、读书、做作业”当成了一个“惩罚工具”来使用,给孩子造成一种感觉:我之所以不能轻松地多玩一会儿,就是因为那“讨厌的”学习。久而久之,在孩子的主观感受中,学习变成了一个令人厌恶的事情。所以,如何取消关于学习的负性语言暗示,是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的重要课题。譬如,如果你希望孩子在暑假中补习功课,父母最好的选择是先和孩子一起商量“这个假期如何玩”,而不是用学习作为理由来否定孩子的娱乐计划。 孩子的厌学大多数情况下与学习本身关系不大,而是受一些非智力的、非学习的“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解除情感困惑,才是提升孩子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的关键。

下一篇:三十六计每一计都是针对了人性的什么弱点与心理? 上一篇:厌学孩子问读书有什么用,这个小故事竟然改变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