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有科学依据吗?
一、春捂秋冻有科学依据吗?
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春捂秋冻”这句保健谚语。家里的老人们更是把这句话当做换季保健的金科玉律。动不动就拿这句话来告诫那些“不会穿衣服”的年轻人。其实,从科学上来说,“春捂秋冻”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从中医上讲,春捂秋冻也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脉相承的。
2、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
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在春天里,人体内的阳气还不够盛,体表皮肤抗寒能力相对差一些。这个时候,如果得不到及时添置衣物、保暖,很容易损伤到阳气,因此要特别需要注意保暖和御寒。
秋季,则是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气温降低,人体阳气开始收敛,为冬时藏精做准备。这个时候如果一下子添置太多的衣物,会影响到阳气的收敛。正需要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体表皮肤的致密和阳气的潜藏,还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3、春捂秋冻要有度
俗语中“春捂秋冻”中提到的“秋冻”是指秋天到来后,气温会稍有下降,但是不要过早穿上棉衣。这是因为过早保暖,机体对寒冷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使得人体对寒冷的调节能力下降,真正到了严寒时节更加容易染上疾病。但是,这并不是说秋季一味的不增加厚衣服,一般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了,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
二、什么是“春捂”???有什么道理啊??
春寒料峭、倒春寒,都是很生动地说明了初春的气温并不高,甚至给人的感觉是比冬天还要冷。别看晴天的时候大太阳当空,气温高达十几度,可是春季变天比冬季更让人措手不及。如果早早地就让孩子换下棉衣等保暖效果好的衣裤,一旦气温骤降,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来不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外冷内热之间身体抵抗力就会下降。而春季万物复苏,细菌、病毒也都蠢蠢欲动,极易感染宝宝的机体从而引发呼吸道疾病。而“春捂”最要紧的是保护好头颈部和双脚,家长们也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随时做好应对。
三、为什么老人家说要“春捂秋冻”?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我爸爸也总跟我这么说,哈哈!!希望你能满意我的答案。
“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从气候学的观点来分析是有一定科学
道理的。
春与秋虽都是过渡季节,但仍有差异。我国通常把3-5月称为春季,9-11月称为
秋季。最高气温的平均值春季高于秋季;平均最低气温秋季则高于春季。
这说明:虽然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另外,春季是回暖期,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进
入室内,就比较凉爽了。秋季则正好相反,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了,室内温度还比较暖和。
因此,如果春季不“捂”,遇热就脱棉衣,就有可能不完全适应早、晚与室内的温度。因此劝君别过早地脱棉衣,宜多“捂”些时候,这对春季养生保健有利。
秋季“不冷”,冷就加衣服,也同样不适应室内的温度,又因秋季刚开始转冷,寒冷的日子还在后面呢,所以,适当地少穿点衣服,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对
过好冬季也有帮助。
四、为什么要“春捂”?
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常常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专家认为,“春捂”这种民间的传统习惯有一定道理。
第一,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第二,“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第三,“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五、为什么要"春捂秋冻"?
春天乍暖还寒,冷暖气流你来我往,气压也不稳定,有时早上红日冉冉,中午艳阳高照,晚上却寒潮袭来。王安石的一首诗把春天的气候说得十分形象:“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春天是一个疾病的多发季节。
“春捂秋冻”的意思是说:“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机体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季之后,在御寒棉衣的保护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整个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降低,抗病的能力因而也比较低了。所以,如果春天忙于减衣,穿单薄了,遇到天气变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等疾病。俗话还说“四月八,冻死鸭”。春天气候变化大,忽冷忽热,脱衣过多就不能适应,所以还是捂着点好。在《老子恒言》这本书中就说,春冻未消,上身衣服略减无妨,但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宁可穿得暖和一点。尤其是老人,古人《摄生消息论》说:“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即老人的棉衣不要太早脱掉,准备几件夹衣根据天气随时增减。
秋天为什么要冻着一点呢?因为秋天的气候逐渐变冷,人们只有逐渐增加衣服,才能使机体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穿单薄点,身体还能经受寒冷的锻炼,提高耐寒能力。假如在刚转凉的时候就穿上棉衣,就会使机体和寒冷的接触机会减少,得不到锻炼,抗寒能力反会减弱,到了严寒的冬天必然不能适应,容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疾病。所以秋天要冻着点好。但是,“春捂秋冻”要注意气候变化,适当掌握,才能减少疾病,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