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到底捂哪里,捂好哪些部位,疾病绕道走?
春捂到底捂哪里,捂好哪些部位,疾病绕道走?
春天,大部分人都向往春天,春暖花开,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句老话叫做“乍暖还寒”气温忽不稳定,忽高忽低,刚刚脱下秋裤,突然发现开始降温了;就又重新穿回了冬衣,但又发现一整天都是阳光普照。昼夜温差特别大,总让我们猝不及防,一个不留神就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老话说“春捂秋冻,老来无病”,该“捂”的时候一定要捂,这样可以抵挡冷风通过毛孔进入人体。让我来告诉你春捂到底应该怎么“捂”。春捂最为重要的是要“捂”对地方,身体中有3个部位一定守住。1、捂腹部,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一样,脐下没有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非常多。肚脐受凉了就容易引发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2、捂后背,后背是督脉之海,也为阳脉之海,是全身阳气汇聚的地方,背部保暖能有效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我们的后背假如受寒,就容易导致阳气不足,有碍升发。
3、捂脚部,我国唐代有个药王叫做孙思邈,他主张“下厚上薄”。是因为人的身体下身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所以容易遭瘦到寒风的侵袭。所以,长裤子、厚袜子、厚鞋子一定要记得穿,不要换下来太快,脱得太早不好。现在有很多岁数不大的人,总喜欢穿鞋露脚踝,很早就穿上短裙、还有破洞的牛仔裤、也早早换上小船鞋,甚至露出小蛮腰,这会使患关节炎或多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肚脐是最重要的一个,还有小腿部位。
春捂一般都是捂肚脐,可以减少感冒。
肚子和脚底这2个地方要注意保暖,才会使疾病绕道走。
肚子啊,肚子一定要捂住,不能着凉了
如何正确做好春捂,掌握这些技巧即可
春捂就是需要做好保暖的工作,根据天气的变化,适当去增减衣服。正常情况下,春捂期间都是需要把握好上薄下厚的原则,避免受到寒气的入侵。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如何正确做好春捂?
1、春天的气温时高时低,温差较大,有时艳阳高照,有时又春寒料峭,身体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不适应而受寒,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一般情况下,当白昼气温超过15摄氏度且比较稳定时,穿得稍单薄些就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
2、是否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一般来说,春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时,可适当“捂”一会儿。中午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时可适当减衣;出现“倒春寒”时,要恪守“春捂”之道;“暖春”到来,即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时,就不能“捂”了。如果两种极端天气交错出现,穿衣、脱衣就该勤一点。俗话说“急脱急着,胜似服药”,可谓春季穿衣的经验之谈。
3、春天防寒照顾好头颈和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遗憾的是,现在很多青年,特别是年轻的女性,穿鞋露脚踝,过早穿上短裙、破洞牛仔裤、换上小船鞋,甚至露出小蛮腰,都会使患关节炎或多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4、“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春季,蓄积于体内的阳气外发,若内藏阳气过多,就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部位出血,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所以“春捂”务必有度。
今天小编对春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春捂相关方面的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