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渔船两小童一叶渔船是什么意思,快快,急。好就给分
一、一叶渔船两小童一叶渔船是什么意思,快快,急。好就给分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呼呼!!终于完成了。
二、在什么情况下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合适
比如现在有一组数据 1,2,3,4,4,5,5,5,6,6,7,8,9,从小到大排好了顺序 一共是13个,其中5有3个,4和6有2个,其他都是1个 中位数,就是这些数据排列好了以后中间的那个数字,比如现在是13个,中间那个应该是第7个,所以就是5,那么如果有偶数个数据,那么就是中间两个数字的平均数,比如说18个数据,就应该是第9位和第10位相加除以2。 众数,就是这些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这里是5,出现了3次。比其他的都多,如果出现个数一样的数据,或者每个数据都只有一次,那么众数可以不止一个或者没有 例1:一组数据:2、2、3、3、4的众数是多少?(2、3) 例2:一组数据:1、2、3、4的众数是多少?(没有) 平均数,这个就是把所有数据相加,除以个数。这是数学平均数的简称。 如果是几何平均数,就要把所有数据相乘,然后除以个数。 还有其他一些平均数 一般所谓的平均数都是说数学平均数,又叫均数。其他平均数都要特别指出才行。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 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三、隶书的之字怎么写
“之”字的隶书写法如下:
之[ zhī ]
基本解释
1. 助词,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缓兵之计。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置之度外。
5. 代词,这,那 :“之二虫,又何知”。(意思是: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 虚用,无所指 :久而久之。
7. 往,到 :“吾欲之南海”。(意思是: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相关词汇解释: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之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总之,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
3、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4、之江[zhī jiāng]
谓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浙江及今钱塘江下游闻家堰 至 闸口一段即有此称。
5、加之[jiā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天气闷热,加之窗外车声不断,简直无法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