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林蛙的副作用(林蛙的药理作用)

更新:2022-10-22 06:54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92

林蛙的药理作用

就放水里即可,注意用网盖住。

以免跳走。

中国林蛙是我国名贵的集药用、食用、保健于一身的蛙类,与猴头、熊掌、飞龙并称“四大山珍”。

中国林蛙的全身均可入药,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如何建设林蛙养殖场地。

林蛙的作用与用途

秋天,

林蛙又大又肥,正式吃蛙的好时候;春天,还没有上山觅食之前,虽然瘦小,但很干净,也能吃到。夏天和冬天吃不到,因为夏天林蛙在山上,冬天林蛙在泥里,抓不到啊……还有值得一提的宝贝就是“林蛙油”,“林蛙油”是用雌性林蛙的输卵管制成的,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很神奇的功效。“林蛙油”被列为“新三宝”之一,是与人参、鹿茸齐名的东北特产。由于产量少,林蛙油也有着不菲的身价,所以普通人是不舍得吃的。

林蛙是药材吗

叫蛤蟆油。

蛤蟆油,在以前特指雪蛤油、林蛙油。目前,这个名词是泛指各种蛙油所以药名称为蛤蟆油。

蛤蟆油是雌蛤蟆蛙输卵管的干制品,并非脂肪。明清时期医学专家推崇的、驰名中外的蛤蟆油,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此均有记载;清朝时期,蛤蟆油就已是被誉为“八珍之首”的上等宫廷贡品;现今被《中国药典》收载的蛤蟆油药材。因而,由于历史因素延续,目前中国南方、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亦习惯上将蛤蟆油药材俗称为雪蛤。

林蛙油的药理作用

南方的林蛙是有油的,但是,其含油量不高,无法和东北林蛙相比。林蛙油有软黄金的美称,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林蛙油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是高蛋白、低胆固醇的食品,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和膳食,用以烹制多种菜肴,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林蛙油作用广泛,不仅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延缓衰老、滋补强壮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最佳滋补良药。

林蛙吃了有什么作用呢

林蛙油补充剂可以提高免疫力。根据研究,蛙油有许多功能,男女老少都适用。女性可以吃美容,养阴养肝,调节内分泌,延缓衰老。对男性朋友来说,它能抗疲劳、滋阴壮阳、补肾益精。是抗衰老和提高免疫力的可靠调节剂。尤其是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滋补作用更为明显。

林蛙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其他蛙大多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蛙体型较苗条,多善于游泳。颈部不明显,无肋骨。前肢的尺骨与桡骨愈合,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因此爪不能灵活转动,但四肢肌肉发达。因为青蛙是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因此必须栖息于水边。

东北林蛙属欧洲林蛙的中国亚种。商品名哈士蟆。广泛分布于中国北部。西伯利亚、朝鲜等也有分布。各地区个体变异较大。头体和四肢较细长,行动敏捷,跳跃力强,鼓膜部有三角形黑褐色斑。体背多为土黄色,一般在疣上散有深色斑。背侧褶在鼓膜上方向外侧弯曲。以陆栖为主,常在没有强烈光照、湿润凉爽的环境中生活。以多种昆虫为食。9月下旬至10月初从山坡林区迁到河沟附近,陆续进入水底集群冬眠。少数在泥间或树根下越冬,次年清明前后复苏。

林蛙有什么作用

林蛙生长到25克(鲜体)成商品,生长到80克后生长就十分缓慢。

一般达到50克(鲜体)就是大规格优质商品蛙了。林蛙作为菜肴,一般有爆炒、清炖和红烧。最著名的是红烧林蛙,入满汉全席菜谱。林蛙输卵管干品就是市场商品林蛙油,是炖服的滋补品,常见有“木瓜炖雪蛤”。林蛙油(输卵管干品)是中药顶级滋补品。与人参(补气)、鹿茸(壮阳)、林蛙油(滋阴)三者并列,是国药滋补类天王级药材。它对阴虚类好多疾病都具有特效,对体虚具有显著的滋补作用。国家药典明确林蛙油具有三大功效:降血脂、抗疲劳、延缓衰老。林蛙油比较适合中老年人食用。对青年来讲,脑力劳动强度高的、体力消耗强度高的(比如运动员),以及产后虚弱都是很适合服用的。

林蛙副作用

一次正常吃0.5克最好吃多了会对身体有副作用不好的

林蛙的药理作用是什么

林蛙是主要营陆地生活的一类蛙种,而青蛙(虎纹蛙、黑斑蛙等)一般都是水栖性蛙类。

在中国,有13个种类的林蛙分布在我国各地。但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北林蛙。注意这不是指东北的林蛙,这里所提的东北林蛙是一个物种名。

东北林蛙这个物种生活在长城以北地区尤其是在我国的东北三省,其中更以长白山区(注意不是长白山脉)、小兴安岭为主要核心分布区。基本上是我国独有的物种(除日本对马岛、俄罗斯远东和朝鲜仅有少量分布)。

东北林蛙之所以珍稀,不仅是因为数量不多,更重要的是它自古就是著名的集食用、药用、滋补、美容功效为一身的珍贵物种。是与人参、鹿茸并列的中药滋补类三大天王级药材源动物。而青蛙在用途上基本就是肉用型蛙。

因此,林蛙和青蛙一定要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大约就是人参和萝卜的区别了。

林蛙作用与用途

越冬场是林蛙冬眠的场所,它们基本越冬方式是水下群集冬眠。东北冬季严寒,河流水量剧减,小河及山涧溪流常出现断流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越冬设施和正确的技术管理,就会发生幼蛙和成蛙冻死的现象,给生产者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必须重视越冬问题要因地制宜,修建必要的越冬设施,加强技术管理,达到安全过冬的目的。林蛙安全过冬是人工养殖林蛙的一项重要工作。  越冬场可分为天然越冬场和人工越冬场,也可分为种蛙越冬场、幼蛙越冬场和商品蛙越冬场。  1.天然越冬场林蛙的天然越冬场主要是河流、山涧溪流,也包括较大的江河和部分山区小水库。  (1)山涧溪流越冬适合林蛙冬眠的溪流条件,一是常年不断水的溪流。二是距夏季放养场不能太远,必须是林蛙在冬眠前能够到达的河流。一般情况下,陆路距离应在1000~5000米,这样的距离,林蛙可以经过陆上运动逐渐到达冬眠场所。三是应当具有一定的水量。人工养殖林蛙,密度大,要有较大的水量才能安全越冬。水量小,林蛙容易在越冬过程中死亡。水量过小还易受天敌危害。最低水量在严冬枯水期流量不应低于0.02~0.03米3/秒的流量,最好有0.02~0.1米3/秒的流量。水流量在0.12米3/秒以下,林蛙只能在深水湾越冬。四是河床既要适合林蛙越冬,又要适合捕捞。适合林蛙越冬的河床是由石块和沙砾组成,林蛙潜伏在石块下或沙砾之中越冬安全可靠。从捕捞生产想点看,这种河床捕捞也较方便。有些山涧溪流的河床完全由石块组成,这种溪流不适合采用,林蛙进入石头缝隙之中无法捕捉,对生产不利,泥沙河床也适合林蛙越冬,林雄可潜入泥沙中休眠,从养殖生产观点看,泥沙河床便于人工捕捞。五是河床的坡度不要过大,如果何床坡度大,流速快,林蛙难以在溪流中越冬。溪流不经人工修整改造,无法用作越冬场。比较好的越冬场,应由比较多的稳水区和深水湾。稳水区的水深应在1米左右,深水湾的水深应在1.5米以上。稳水区和深水湾是严冬季节林蛙的集中越冬场所,稳水区和深水湾除了河床流水供给外,多数有地下涌泉供水,因而水量充足,不易冻干。林蛙在其中越冬安全可靠,能有效地避免冻害的发生。  天然河道往往不能完全适合养蛙越冬的需要,应根据养蛙的需要,适当进行人工修整疏通,使之更适合林蛙的越冬。对于原来河道上的水湾,要根据情况进行修整。修整的目的,一是使之更适合林蛙的冬眠,二是利用林蛙向深水湾大量集中的特性,进行生产捕捞。有的深水湾深度不足1米的,可以加深,使深度超过1米,最好达到1~1.5米。有的深水弯可能面积小、可适当扩大面积。  林蛙集中放养区,秋季集中入河河段的稳水区,要特别加以修整利用,改成深水湾效果最好。人工改造深水湾可用人力挖掘,深度在1米左右,面积10~15米2,就可容纳数千只林蛙越冬。  整深水湾应在洪水期过后;一般在9月初进行,9月15日前后完工。修整一次只供一个冬季越冬,第二年重新修整,修整深水湾不仅对林蛙的安全越冬有重要作用,对捕捞也十分重要。在位于重点放养场附近河道上的深水湾,可将一半以上或70%~80%的林蛙吸引到深水湾里来越冬。由于林蛙高度密集,无疑对捕捞生产带来极大方便。  深水湾修整之后,还要根据情况投放供蛙越冬的隐蔽物。砂石组成的河底,如果石块数量少,林蛙隐蔽物不够、可以人工投放一部分石块加以补充。泥沙组成的河底,经过人工挖掘,一疏松层被挖掉,破坏了原来的隐蔽条件,需人工投放隐蔽物。投放隐蔽物以篙草类为主,包括农作物秸秆、野生蒿草、小灌木枝条等,扎成草把状,用石块压在水底,或者用木桩固定在水下,作为林蛙越冬隐蔽物。山涧溪流有些短而宽,在严冬季节易于冻干断流,水流阻断,形成大面淹冰,断流之下河道中冬眠的林蛙即被冻死。必须在秋季将一些浅滩加以修整,方法是加深河道,使水流集中在狭而深的河道中通过,冬季不易冻干断流。对于多分支的河流,要进行改造,将那些不适合林蛙越冬的小溪流堵断,使水量集中到主河道中,增大越冬溪流水量,保证林蛙安全趁冬。  利用山涧溪流越冬,需加强管理,主要是检查河流的水量、防止冻干断流。凡是出现堵水的河段,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恢复流通。  (2)山区水库越冬山区水库包括各种不同大小的水库、大的有几十个公顷,小的只有几公顷的水面。各种不同大小的山区水库,原则上都可以作为林蛙的越冬场。  利用山区水库越冬的方法,可以利用全库、亦可利用局部。如果水库位于放养场的中心,可以将整个水库作为林堆的越冬场。如果不位于中心,放养场的一部分与水库相接,可以利用水库的局部,比较小的水库,也可以全部利用。  在以水库越冬的养蛙场,水库位于放养场的中心,林蛙能自动从放养场进入水库,有的经入库河流过渡到水库,有的直接从陆上进入水库。林蛙在秋季经过小溪和陆上进入水库越冬。林挂在比较大型的水库越冬,一般情况下,是比较安全的,山区水库水质好,溶氧状况也好,不易出现死亡现象。  水库越冬蛙的春季出库方法,只能靠林蛙自然出库。为了实行有计划放养,需要对自然出库的幼蛙和成蛙进行人工捕捉。捕捉方法是修塑料围墙进行围捕。大水库的库岸长,可在出蛙最集中的库岸修局部围墙进行围捕。另外,在水库附近修产卵池,池里灌水,保持静水环境,吸引出库的一部分种蛙自动前去产卵繁殖。  种蛙水库越冬还可采用蛙笼或网箱的方法。选择水库水质清洁的深水区,将装蛙的蛙笼网箱沉入水下,但不要沉到库底,最好放到水层以下2米处,蛙笼或网箱的系绳拴在木桩或浮标之上。在越冬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调整下沉深度,检查有无死亡现象。在一些较深的水库,不可将蛙笼放到几米之下的库底。由于深水区底部溶氧含量低,蛙容易缺氧窒息死亡。  有些山区水库较大,养蛙放养场的局部与水库相接,这种水库仍然可以作为越冬场。利用水库的局部作越冬场,首先利用水库的水体作为吸引林蛙下山入河的水源,蛙从放养场自动奔向水库。不能让蛙自己分散进入水库,必须在岸上设围墙,将蛙拦住加以捕捉,种蛙和幼蛙经过暂时贮存之后,装入蛙笼或网箱,在10月末或11月初放入水库越冬,春季出河前取出。有些养蛙场缺少安全越冬水域时,可将种蛙及幼蛙装入蛙笼运往别处越冬水库越冬。  (3)江河越冬利用较大的江河及其附近的森林养蛙,冬季以江河作为越冬场。江河越冬的优点,水量充足,没有缺水或冻死之威胁。但江河水量大,管理上有一定困难。  在江河的一边有森林放养场,另一边为农田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靠近森林放养场的一侧水流平稳江段,而且水深应在1米以上,作为越冬场。幼蛙和一部分不打算捕捉的成蛙可散放入江河水中自由越冬。  春季幼蛙和成蛙出河后,仍然回到森林里来,而不能到对岸的农田里去。但为了实行有计划放养,对幼蛙采取蛙越冬法,集中过冬,春季便于有计划进行集中放养,秋季集中捕捉。  为了在春季产卵期能准确地捕捉到种蛙,最好将种蛙装在蛙笼或网箱里放入江河深水处越冬;蛙笼越冬既便于冬季管理、又能保证春季繁殖期有足够的种蛙。蛙笼越冬出水时间要比自然越冬出水时间提前,而不能拖后。延迟出水时间,容易窒息死亡。  江河两岸都有森林,都适合作放养场时,以与放养场相对应的整个河段作为越冬场。幼蛙和少部分成蛙可以自由入河分散在江河之中越冬。如前所述,幼蛙最好采取蛙笼集中越冬法,春季,集中进行计划放养。种蛙必须采用蛙笼越冬。  2.人工越冬场人工越冬包括水库越冬、地窖越冬和水进井越冬。  (1)水库越冬林蛙的水库越冬场实际是人工修建的小型水库。这里称养蛙专用水库,以便与山区农用水库区别开来。这种水库适合建在小溪及小河沿岸的一侧,面积一般为100~200米2,水容量在200~500米3。水库位置要在林蛙集中的分布区内,依靠林蛙对深水区的特殊感受性,自动集中进入水库越冬。从水路来说,离水库上游300米左右河流中的林蛙,能逐渐通过河流进入水库。在水库上方500~1000米范围内的林蛙,可以经陆地直接进入水库越冬。在水库下方的一定距离内的一部分林蛙也可经陆地进入水库越冬。  根据林蛙的这种规律性,沿河流每隔500~800米就可修一座水库。水库的位置,要修在河畔沿岸的一侧,便予引水入库距离主河道要有10米长左右的距离,并且要在洪水冲击范围之外。注意不要修在主河道上也不要修在洪水泛滥区内,因为夏季山洪暴发,春季冰雪融化,形成较大洪流,携带大量泥沙,很容易将建在河道上及洪水泛滥区的水库冲毁。  修建水库,一般采用人工挖掘,从地面向下深挖2来,将泥沙石块运出库外,修成人工水库。水库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水库底一般修成平底形,亦可中央部分加深,深度达到2.55~3米,库壁要修成斜坡形,防止水浸塌方。水库上游设入水口,入水口要高出库底2米以上。下游设出水口,出水口距库底亦需在2米以上,使蓄水深度达2米。出水口要用铁网封好,防止蛙游出。在入水口前挖一条通向河流的引水渠,以引河水入库,使河水在水库通过,库水不断更新,保持流动状态,水库出水口下挖排水渠,末端排入河流。在引水渠上游与河流相接处,设闸门,控制入水量,尤其在春季更需通过闸门控制水量。  水库是一种永久性养蛙生产过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用推土机作业,修建略大一些的水库,库壁亦可用石块砌筑。坚固耐用,减少维修费用。  水库在使用时,在引水渠上将主河道截流,基本将全部水里引人水库,从秋季林蛙入河时开始,到春季4月份林蛙出河为止,始终保持流水状态。林蛙出库之后,将引水渠封闭,使水库断水,防止淤塞。  水库还须经常进行管理和维修。在管理方面,要防止山洪冲毁和淤塞,在夏季汛期前,必须将引水渠闸门关闭,在入水口处用土封闭,防止山洪冲入水库。维修方面主要是清除淤泥,一般淤塞不严重时,每两年在夏季清理一次。  下面分别叙述种蛙和幼蛙的水库越冬方法。  ①种蛙水库越冬种蛙水库越冬法是目前最好的保存种蛙方式,存活率高、死亡率低,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水库保存种蛙,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浅水贮存阶段,第二个阶段为水库越冬阶段。  贮蛙池暂存阶段:贮蛙池类似产卵池,池深60厘来,长5米,宽3米。池壁及池底可用砖石水泥修筑。水口按对角线设计,池内保持40厘米水深,池水保持流动状态,不断更新,应在40~60分钟内,基本更换全部池水。灌水口和排水口都要设拦网,防止种蛙顺水或逆水逃走。  贮蛙池的面积要根据种蛙数量而定,上述规格的池子可存放种蛙万只左右,一般养蛙场修4个贮蛙池就够用了。  贮蛙池贮蛙的方法,捕捞之后经过选择的种蛙要立即放入贮蛙池。在池中放置木块等漂浮物,供蛙在水温升高时登陆栖息、种蛙在贮蛙池内存放时间,从9月中旬捕蛙开始,一直到10月末转入水库为止,大约45天。  林蛙在种蛙贮存池存贮,是种蛙越冬的一个过渡阶段,林蛙经过暂贮之后,才能入水越冬。这种冬眠方法,主要是根据林蛙的冬眠生态特性决定的。林蛙从9月中旬入河冬眠,到10月末这一阶段,处于不稳定的散居冬眠期。水温超过10℃,林蛙在水中处于活动状态,气温10~13℃,林蛙从水里重新登陆土岸活动。在9月中旬水温平均在10℃以上,如果将林蛙直接入库,由于水温不稳定,林蛙不能在水中安定冬眠而逃往别处。  水库越冬阶段:种蛙放入水库时间,须在10月末或11月初,水温要稳定在10℃以下,而且要降至5℃左右,此时林雄不仅不能上岸,而且水下活动也大为减少,活动范围缩小,在几十厘米或几厘米以内,尤其在深水区。因此,水温在5℃左右,种蛙入库,可以在水中安定休眠。  种蛙在水库内越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散放越冬法,另一种是笼装越冬法。  散放越冬法是将种蛙散放在水库里,让蛙在库内自由寻找越冬场所。在种蛙入库之前,投入库内一些林蛙越冬的隐蔽物,也可不放隐蔽物,让蛙在库内聚集过冬,这种方法对蛙无不良影响。  种蛙入库时,要选择比较暖和的天气,在中午温度较高时,将种蛙捞出,装在麻袋里,送往水库倒入水内。如果天气寒冷结冰,一定要带水运送,方能安全入库。  水库冬眠可实行密集越冬法,在水库实行密集放养,符合林蛙天然越冬习性。水库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可放300只左右,甚全可以更密集一些。  散放越冬法使林蛙在库内自由活动,寻找最佳适宜的越冬环境,其成活率高,死亡率低。  笼装越冬法是将种蛙放在用铁丝编织的笼子里,连笼带蛙一块放入水库越冬。70厘米×60厘米×30厘米规格的铁笼,可装500只种蛙越冬。雌雄可以混装,亦可分装。笼子在水中的放置方法是在装完种蛙之后,将笼盖封严,不留缝隙,防止蛙从另中逃出;笼子要规整地平放在库中。如果水质干净,泥沙含量低,可将蛙笼移到入水口处,此处水体更新速度快,溶氧丰富有利于种蛙安全越冬。  ②幼蛙水库越冬幼蛙在水库越冬和种蛙基本相似,幼蛙放入水库的方法主要靠幼蛙沿河道自动入库,上游大约300米的幼蛙,基本都能逐渐集中到水库越冬。因此,为了引导幼蛙进入水库越冬,要在秋季,9月末将河水引入水库。幼蛙进入水库后,不再随水游动,但不是所有幼蛙都能在水中停留,因此需在出水口下瓮子堵截,将拦捕之幼蛙再送入水库,拦截工作一直进行到10月末幼蛙进入稳定冬眠才停止。在捕捞成蛙的同时,能够铺到大量幼蛙。这些幼蛙要像种蛙那样暂时贮存,到10月末至11月初,放入水库越冬。幼蛙在水库越冬,一般情况可以和种蛙使用同一个水库,互相之间无任何不良影响。  在幼蛙数量特别多、密度很大的情况下,可修一些小型的幼蛙越冬专用水库。幼蛙水库以小型为主,面积为30~50米为适宜,甚至还可再小一些,20米左右也可以。修筑方法,选择河岸附近,距河流5~10米距离,土质条件好,有泥质土层,保水性好,不易渗水,河流水源充足,冬季不断水,并且从河里引水入库比较方便的地点,挖掘库坑,深2米,长宽根据条件而定。一般可修长5米、宽5米的方形水库,亦可修筑长8米、宽5米的长方形水库,库壁要向外呈45°倾斜,库壁倾斜对冬眠之后幼蛙登陆方便。有一定斜度,还保护水库,避免放水后库壁倒塌,填塞水库,减少蓄水量。水库引水方法与种蛙水库相同。幼蛙水库要在整个越冬河段上,修筑4座幼蛙越冬水库,每座相距200~300米,在此范围内幼蛙能够自动集中到水库中越冬。水库里同样要放置隐蔽物,如草把、石块等。  幼蛙从10月中旬开始逐渐向水库集中,到11月末大部分集中进入水库,潜伏在隐蔽物中冬眠。幼蛙集中到水库越冬,其优点在于水库的水深,不易冻干,是安全的。另外,能减少天敌的危害。  (2)地窖越冬林蛙的基本越冬方式为水下群集冬眠。林蛙在天然河流或在水库越冬时常发生冻死、闷死或乱捕乱捉的现象,给生产者造成很大损失。另外,人工水库越冬场的建设一般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每年要对越冬水库进行清理和维修。最重要的是对于种蛙的选择无法进行,采用林蛙地窖越冬方法可以避免上述的不利因素,可以有计划地在春季对种蛙进行选择和繁殖。  下边简要介绍林蛙地窖越冬的方法。  在离繁殖场不远的地方,选择一处地下水不渗漏,土质啊疏松的地方,挖一长3米、宽2米的地窖,窖顶覆盖土厚0.5米,留一个通气口和窖门,窖门大小为0.5米×0.5米,气孔高出容顶土层0.5米,其直径为0.08米。窖底平铺一层厚0.25米的泥沙土,泥沙各占一半。这样的地窖可以使600只种蛙过冬。采用林蛙地窖越冬法一定要严格进行管理,窖温保持在-1~7℃,湿度保持在60%~70%。且每周要检查1~2次。  (3)水井越冬根据养蛙发展的趋势将林蛙的越冬来用育磷度的方法。水井越冬法是其中方法之一,采用石块、砖、水泥砌成一个井,井面积视条件而定。这种结构可建在屋中,但一定要保证水温低,水中溶氧量高、水的PH等因素,还要预防天参采用水井越冬法,一定要实行科学管理,水温必须达到林蛙自然越冬的要求,不能过高。引入井中的水可以是江河水、山间溪流,也可以是家中井水等,但一定要保证长年流水,这祥水中溶氧量才能充足;否则、由于林蛙密度高,溶氧不足,导致窒息而死。因此,有条件的养殖户可酌情采用,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发展完善;无条件者不可盲目利用,否则易造成巨大损失。  3.贮水池贮水池的作用就是提高水温。东北地区早春气温低,水温也很低,在蝌蚪胚胎发育过程中,水温偏低、延缓发育时间,影响蝌蚪生长发育。在换水时,注入贮水池的水,可以防止水温的降低,对胚胎发育十分有利。

下一篇:气血双补口服液的作用(有补气血的口服液) 上一篇:蛇汤的功效与作用(草花蛇汤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