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怎么控制饮食
一、高血脂怎么控制饮食
患有高血脂,很多人就完全素食、偏食,这是个误区,对身体是很不利的。我们从饮食中获得的各种营养素,应该种类齐全,比例适当,如果在两星期内您所吃的食物没有超过20个品种,说明您的饮食结构有问题。 五个原则: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高纤维饮食 低热量:控制饮食的量,旨在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所谓理想体重通常是以“体重指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2,其理想值为22。体重超过理想体重之10%表示过重,超过理想体重之20%表示肥胖。对于体型肥胖的高血脂患者,通常是每周降低体重0.5-1公斤合适。 低胆固醇:每日总摄取量应低于300亳克,胆固醇只在动物性食品中才有,植物性食品中不含胆固醇。各种肉类(包括:鸡、鸭、鱼、猪、牛、羊等)胆固醇含量:平均每两约含20-30亳克胆固醇。 低脂肪:尽量少吃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动物性食品(肥肉、全脂奶、奶油、猪油、牛油、猪肠、牛腩及肉类外皮)和部分植物性食品(烤酥油、椰子油、椰子、棕榈油)。烹调用油宜选择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例如:大豆、米油、玉米油、红花籽油、葵花仔油、蔬菜油、橄榄油、花生油、芥花油、苦茶油,另外,鱼类及豆类之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少,亦可多考虑用以取代其它肉类,作为蛋白质之来源。不吃或尽量少吃高油点心(腰果、花生、瓜子、蛋糕、西点、中式糕饼、巧克力、冰淇淋)。 高纤维的食物:如各类水果、豆类、燕麦片、洋菜、木耳、海带、紫菜、菇类、瓜类、荚豆类及蔬菜茎部。
二、血脂高患者怎样通过饮食调节效果好?
你好,血脂高的患者我有以下建议:1少吃大鱼、大肉等高脂肪食品,2每天吃饭后必须勤锻炼身体,3、饮食必须清淡,4、每天可以吃个西红柿。
三、血脂,高血脂饮食有八个要点,高血脂的人如何控制饭量
1,吃东西细嚼慢咽。
研究发现,进食20分钟后,人体的饱食中枢才会受到相应的刺激。因此,当食物进入嘴里后,不要着急狼吞虎咽,一定要细嚼慢咽,在嘴里咀嚼20-30次之后再咽下去。这样,即使吃的没有十足饱,大脑的中暑也很容易得到饱腹感,就不会吃多了。
2,每顿饭吃七八成饱。
对高血脂而言,吃的过多不仅会血脂得不到控制,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还会使血液过多集中在胃肠道,容易造成心脏和大脑等器官供血不足,引起身体不适。
3,加入有嚼劲的食物。
食物中加入根茎类、魔芋等嚼劲大的食物,可以防止吃的太快和太多,热气还能增加饱腹感,对预防饮食过量很管用。
4,先从低热量的食物开始吃。
吃饭时,先吃热量低的蔬菜类、海藻类等食物,或者从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开始吃也可以,最后吃米面食物,这样饱腹感容易尽早出现,吃得也就相对少了。
5,少吃饭学会3个窍门:
(1),先吃自己爱吃的食物。假如爱吃的食物最后吃,会很容易吃多了,所以不如先次自己爱吃的食物,然后适可而止。
(2)吃饭要专心。吃饭时不要三心二意,假如一边聊天、看电视、看手机、喝酒等,会不知不觉延长进餐时间,吃饭也会相对增加。
(3)周末管住嘴。周末切不可放纵自己的肠胃,不然周末放开胃口,会让自己之前的努力白白浪费。
高血脂八个要点:
1、限制高脂肪食品: 严格选择胆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蔬菜、豆制品、瘦肉、海蜇等,尤其是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可以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不过,不能片面强调限制高脂肪的摄入,因为一些必需脂肪酸的摄入对身体是有益的。适量的摄入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控制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是合理的。各种植物油类,如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动物油类,如猪油、羊油、牛油则主要含饱和脂肪酸。食物的胆固醇全部来自动物油食品,蛋黄、动物内脏、鱼子和脑等,含胆固醇较高,应忌用或少用。
2、改变做菜方式: 做菜少放油, 尽量以蒸,煮,凉泮为主。少吃煎炸食品。
3、限制甜食 :糖可在肝脏中转化为内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浆中甘油三酯的浓度增高,所以应限制甜食的摄入。
4、减轻体重: 对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轻体重,以每月减重1~2公斤为宜。降体重时的饮食原则是低脂肪、低糖、足够的蛋白质。
5、加强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 体力活动不仅能增加热能的消耗,而且可以增强机体代谢,提高体内某些酶,尤其是脂蛋白酯酶的活性,有利于甘油三酯的运输和分解,从而降低血中的脂质。
6、戒烟,少饮酒 :适量饮酒,可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增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因此,适量饮酒可使冠心病的患病率下降。酗酒或长期饮酒,则可以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内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增高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因此,中年人还是以不饮酒为好。嗜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不吸烟者的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
7、避免过度紧张: 情绪紧张、过度兴奋,可以引起血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凡有这种情况,可以应用小剂量的镇静剂(遵医嘱)。
8、药物治疗 :通过上述方法仍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患者应加用药物治疗。药物的选择请在咨询专业医生之后,由医生根据具体病因,病情做出选择。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